> 专栏
专栏

李豫闽:艺之所执,无问西东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8-1-24 22:40:00 阅读:3283


比起艺术家,

李豫闽的谈吐有学者的睿智;

比起学者,

李豫闽的思维、眼光、胸怀与实践之作,又有艺术无涯的自由与广阔。

面对自己的多元身份,贯穿古今、东西艺术元素的李豫闽却意外的,并无过多让人矛盾的感官印象。将自我定义为“学者型画家”的他,认为“艺术就一定要立足于本土”,无论是什么样的载体、形式,“艺术创作都要有感而发,而不只是到此一游”。



《退潮》李豫闽 作


所以,从17岁考上大学,21岁开始留校任教,如今作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第一带头人,与艺术携手近40年的李豫闽,既未停止过创作,更未停止为美术学教育做贡献。

对于艺术创作与学术教育,李豫闽坦言虽然身在福建,但目之所及,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而这般对艺术的投入与思考,也正如他近来观看的一部电影的主旋律,换其题而言之,便是——艺之所执,无问西东。



《跃》  

李豫闽 作

时潮与自我所造的成长与成就

都说“人如其名”,李豫闽的成长轨迹,可从他的名字瞥见一二。

父亲是个南下干部,母亲是在闽南两所教会学校受过良好教育的福建女子,所以,李豫闽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非常严格。

但小学四年级,父亲去世,从高朋满座到门庭冷落,事态炎凉让李豫闽比起同龄人都更加努力与懂事。

所以,17岁考上大学,21岁留校当了老师,而后又相继升任讲师和教授,除却文革中后期的时潮如沃土一般对文艺工作者的滋养与培育,李豫闽坦言,自身的成长,少不了恩师们的帮助与自我的刻苦努力。



《阅读系列之镜子三》李豫闽 作



李豫闽在创作

谈及成长较为重要的转折点,李豫闽回忆是1990年末、1991年初,范迪安教授从中央美院回福州探亲时,二人在餐桌上把一本书的选题定下来的事。

这本书叫《当代中国油画十家风格与技法研究》,它不仅让李豫闽在学界奠定了自己的影响力,更让他在对当时十个国内顶尖艺术家的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思考模式的采访中,收获良多。

至此他开始申请在中央美院史论系进修班学习,并遇到了袁宝林教授。

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李豫闽感慨,如果说大学期间是高一呼教授把他引入油画艺术殿堂的话,那么中央美院史论系袁宝林教授则是他美术史学习的最初导师。谈及自己走上理论之路的机缘,李豫闽称主要是受范迪安先生的影响,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汪毅夫先生那,他学到的则是治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学风。

当然,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与教育者,李豫闽也表示:“时势虽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批人,但有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唯有对艺术的投入与用心,才得以让更多的机会垂青。”



《闽南》李豫闽 作




《闽南》局部 李豫闽 作

教育赤子心,一代师大美术人

1992年,在北京学习工作的中后期,李豫闽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我下半辈子要做什么?”

“当时袁宝林教授很希望我在美院继续读硕士,但我想,北京少不了我一个硕士,但母校的学科教育需要我”,“而且我冥冥中觉得,我未来的研究兴趣会是地域文化。”

所以,2002年,师大美术学院要申报艺术学硕士点,李豫闽就把地域文化(福建和台湾的美术比较)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

2005年,国内的政治背景,正值两岸关系的热点,李豫闽又以福建和台湾的比较研究作为主要方向申报博士点,在与时任美术学院院长翁振新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大获全胜。

“我记得2005年10月16号,在神舟六号返回大陆的那一天,我们在当天下午获批。我的老院长在福州潸然泪下,我在北京醉得一塌糊涂,当年师大获得五个博士点,在场的人都流泪了,太不容易了。”


《阅读系列之三》李豫闽 作

作为师大学科建设跨越发展时期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就美术学研究而言,李豫闽感慨又自豪。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点是全国第八个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在福建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在全国获得此博士点的高校也是极少的。”

而这些也都是李豫闽在美术学这个学科建设及美术行政管理方面,作出的最大贡献。



《绿荫》

李豫闽 作

以情感、生活创作

用创新让艺术发声

其实,从事油画创作和闽台民间文艺对比研究,李豫闽坦言有两个缘由,一个是情感的牵系,另外一个则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

比如油画创作,1985年,李豫闽在“全国青年美术展”获得优秀奖的《夏至》,画就是几个在漳州云霄华侨农场的年轻女性,那是当年福建省唯一的获奖作品,灵感便是来源于李豫闽的生活经历。

而谈及闽台民间文艺研究的兴趣,主要也是来源于孩童所处的文革时期,从台湾漂流而来的黄色塑料罐中所萌生出对海峡那头的向往与好奇。



《寂》李豫闽 作

1995年,作为早批赴台的考察学者,李豫闽在台湾发现了因物化人文、地理环境等等不同条件下滋养出的个性化的民间文艺。2006年,他又带着助手去台湾做田野调查,拜访“新传奖”获得者,又发现一些大陆失传的工艺技法。

那些在80年代就与电视台合作的布袋戏,让传统手艺得以新生的思路和想法,为李豫闽在民间工艺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民间工艺不能只是传统传承,还要有营销与品牌推广,用创新方式让艺术发声。



《坊巷夕阳》

李豫闽 作



《土楼远眺》李豫闽 作

当然,作为一院之长,学科带头人,当下的李豫闽也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人才的断档”,即文革后恢复高考的一批知名的画家和教授,都要在几年之内退出教学科研第一线。

所以,这些年,李豫闽始终致力于两岸民间工艺数据库的建立及年轻一代学者的培养,对于他们,李豫闽也寄予极高的期待。



《石厝教堂》李豫闽 作

他说,年轻固然有一个本钱,但年轻并不意味着所有,年轻如果没有付出,没有学识,就无法立功立言,所以,“希望年轻一代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热爱生活,认真刻苦做学问,用创新方法,让艺术绽放出崭新并长久的生命力。”



《春到东湖》李豫闽 作



李豫闽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闽台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美术学博士点第一带头人,201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文化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