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
专栏

郭东健:格高、趣雅、艺精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7-12-24 9:28:00 阅读:5367
质沿故意,而文变今情

若愚若拙、冲淡悠然的表层下,蕴含的却是一种拙中藏巧、

大巧若拙的金石之美

撰文:林公翔      摄影:张树光



原福建省画院院长郭东健先生是一位学高艺精的画家,他曾经创作过许多有影响且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作,像《陈嘉庚在延安》《陈嘉庚在集美》《陈嘉庚在北京》三部曲等。卸下画院的领导职务后,他开始真正玩起了有意趣的陶情冶性的笔墨,他花大量时间著力于小品画的创作。这些小品画创作包括纸本系列、景德镇陶瓷系列和宜兴紫砂系列。在这些小品画中,我们可以见到他没有机械地照搬旧文人画的传统套路和笔墨程式,而是独出心裁,善于用笔,以写取胜,从中可以看见他真正本色的流露、性情的铺展和修养的呈现。“题材无新旧,格调有高低”,郭东健的小品画作品虽然延续着他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和笔墨追求,但在形式和样式上多有拓展,其与众不同的创新、独具魅力的探索、沉雄稳重的古意,我觉得可以用格高、趣雅和艺精来说明。





所谓小品,实际是只是相对于大品而言,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小品画不同于小幅画,其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品”字,经典大气、格高趣雅才是小品画所要追求和表达的,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可以从他对小品的掌控和把握中看到他的真功夫。一般而言,画家创作小品常常是有感而作,成竹在胸,直抒胸臆。由于创作过程的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且多为即兴之作,许多人认为小品画简单、容易,殊不知,优秀的小品画看似简单,但是画中的线条、笔墨却是相当精湛的。     

东健兄向我展示了他近来精心创作的部分纸本小品,让人大呼过瘾。这些作品的题材形式各有千秋,内容丰富多彩。有银卡福禄寿禧系列、金卡小型张民俗题材系列、门神系列、古成语寓言题材系列、古知性美女系列以及古代童趣生活系列等。我特别喜欢东健兄精心绘就的金卡小型张民俗题材系列,这些作品“言简意赅”,笔墨精良,绘在巴掌大的洒金宣纸上,上下两节,上面为主体,人物为主,下面以书法释文为辅,间或趣味简笔点缀,如一个酒壶、几个元宝或一枚石榴、一个葫芦、一摞线装书等,再精心装裱在金卡上。这些作品看似逸笔草草,却万千气象,仿佛信手拈来为你讲一则则民俗故事。虽然题材都是民间故事,如麻姑献寿、乐佛、和合二仙、福寿三多、年年有余、镇宅福神、大吉利、钟馗、财神等,但画面艺术趣味浓厚,风格古朴巧拙,笔墨简约生动。





东健的门神系列也颇可玩味,他笔下的门神形象典型、概括而蕴蓄。中国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门神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年画上还饰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以祈吉祥。东健的门神系列小品汲取了中国著名的传统木刻版画如杨柳青、潍坊和桃花坞等地的版画形式,又结合自己的笔墨创造,将神荼和郁垒这二位力量强大的门神刻划得栩栩如生。



《水清无鱼》 郭东健作品

东健笔下的中国古代四才女也是可圈可点, 卓文君的貌美文逸,蔡文姬的博学能文,李清照的文采绝伦,上官婉儿的聪慧善文,这些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在郭东健的笔下被赋予了特别的文化意象。     

还有东健的那些充满童心、童趣的儿戏图,故意悠悠,古韵纯纯,无论是幼童嬉闹争斗、礼佛读书、钓鱼摸虾,还是煮茶下棋、放风筝、点爆竹、捉迷藏、玩灯笼,无不天真无邪,妙趣横生;他也钟情于古人的野航、雅集、赏月、听泉、吟诗、品画、观梅、会友、抚琴、拜石、书蕉等形形色色的雅玩,对这些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情致的生活,郭东健心领神会。在他的这些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传递的是一股浓郁而纯正的文人气息,与古老的文人画一脉相承。他尤其喜欢表现老者与稚童结景于一图,那种扶老携幼的亲情与往昔的祖孙天伦之乐被连接在一起,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和合二仙》 郭东健作品

观郭东健的小品画,一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线条的立体造型。他对线条的锤炼极其讲究,他强调笔法之厚重与古朴,力求用洗练简约、辞少意多的线条来充实自己的笔墨结构,来抒发自己的丰富情感,在作品中力图用传统中国画的书写用笔用墨去结构和生发。       

我以为,郭东健的小品之所以很耐看耐读,与他的书法用笔有极大的关系,他的书法用笔来自碑而不是帖。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艺术,它组成了中国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承载了生活。而作为书法中最重要的两派,碑学与帖学,像两条河流,既独自流淌,又时而回合。帖学,因其书写材料柔软,多表现出书卷气;碑学,因国运而兴,多表现出金石气。碑学和帖学是书法史上两个最大流派。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其创作方法也随之呈现不同的追求,其用笔的不同反映出用力上的的差异。帖多用指腕,而碑多用肘臂,导致在立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运笔、用墨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差异。从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怀素书蕉》郭东健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在郭东健的小品中,有大量来自碑的影子,取法造化之自然,变化多端,造型奇崛。因为碑学的取法对象主要是金石文字,较大的字形,加上一些摩崖碑刻经过千百年的日晒雨淋、风化剥蚀,其线条变得斑驳残劲、浑厚苍茫、高古拙朴、狂野险峭等,并具有“重”、“拙”、“大”的审美特征。为表现这种浑厚苍茫和夺人心魄的气势,碑学书家在运笔时特别强调中段的“涩行”,“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使整条线由许多点积累而成,提按起伏,跌宕舒展、厚重和遒劲。你如果仔细琢磨郭东健的小品,就可看到,他为了要表现点画苍茫厚重的金石味,喜用长锋和羊毫,笔锋不讲究尖。而且其运笔的中锋是相对于整个笔的中锋,故其笔锋的使转空间相对较大,其用笔兼涵中锋、藏锋、涩锋、简锋。厚重的点画,决定了他的小品画具有碑学书风开阔的结体、跌宕的章法,并通过造型变化,使通过线条表现的人物节奏明快,意象奔放,造型沉稳。



《瓷器绘画》郭东健作品



《紫砂壶绘画》郭东健作品



《紫砂壶绘画拓片》郭东健作品

在郭东健看来,碑学与帖学两相比较,帖学偏重于传承,碑学偏重于原创。帖学书风在其千百年的传承中,偏重于对前人的继承。即便赵孟頫、董其昌这些帖学书风的大家,仍然显得传承有余,新变不足。学碑大致更利于掌握结构,学帖则更利于掌握运笔,结构不立,再好的笔画也写不出来好字。这正是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第三十首所写到的:“铭石庄严简札遒,方圆水乳费探求。萧梁元魏先河在,结穴遥归大小欧。”  


从某种角度而言,小品画是一个画家功底、笔墨、修养、灵性的体现。近现代以来,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陆俨少、谢稚柳等都是小品画的高手。张大千曾经说过,“小品应该有大寄托。”此话道出了小品画的关键。其实小品画要小中见大,能使观者在精神上得到启迪和满足。我国宋代的小品画就成就很高,影响极大,那时的小品往往有体现小中见大,隽永精辟的特色,特别是视觉效果经典大气。小品画由于尺寸小,需要观者近距离欣赏,画面的视角效果就更加集中。在这样的近距离观察中,画家的一笔一墨都难逃观者的法眼。所以说,如果要客观评判一位画家的笔墨造诣就要去看他的小品画,是很有道理的。


格高、趣雅、艺精,这是郭东健小品画的特色。他不断钻研中国画史、书法史、画论,研读诗词、习练书法,他从碑学出发,找到了自己小品画创作的金钥匙,从而画出了大气象。他的作品之所以让人感觉新意迭出,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在于“质沿故意,而文变今情”;他的作品简洁厚重,线条极为概括——在若愚若拙、冲淡悠然的表层下,蕴含的却是一种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金石之美——虽曰小品,大美存焉!

一脉墨事——郭东建绘画三品展于12月30日与您相约【壹号艺术空间】,敬请大家关注。   

本文作者:林公翔

著名作家、诗人

美术评论家

已出版25部著作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曾多年执教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编审

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