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零画派写实油画作品巡展-北京站即将开幕

2017-4-21  潮望艺术网



展览主题:2017八零画派写实油画作品巡展-北京站
开幕时间:2017-04-22 15:00
主办单位:鹿鸣文化(展E)
策 展 人:彭锋
执行策展人:王龙军
媒体统筹:海东
展览时间:2017-04-22 - 2017-04-27
展览地点:山水美术馆
参展人员:陈承卫 戴平均 何振浩 江丰 刘延明 刘晟 李海华 林大陆 林金福 马精虎 潘溯 邱琳 谭建武 唐伟民 吴威 王能俊 王龙军 王冠智 王珂 谢郴安 余含兮 张飞 周梅元 赵新雨 赵关键(拼音顺序)
看见与表达
——由八零画派引发的思考
文/彭 锋
  当代艺术进入了多元共存的时代。艺术界不再有方向、潮流、趋势,而这些都是艺术史得以被讲述的重要依据。尽管艺术仍然在历史之中,从广义上讲,只要在时间之中也就在历史之中,但是由于没有方向、潮流、趋势,艺术发展的脉络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连“发展”这种说法都值得质疑。艺术只是存在,没有发展,没有进化,也没有倒退。这并不是说艺术家不再成长,艺术作品不再完善,艺术风格不再成熟。艺术家、艺术品、艺术风格还是在发展变化,只不过艺术界已经严重分化,艺术家不再在同一条道路上奔跑。艺术家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东奔西跑、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在极大地扩展艺术空间的同时,严重地消解了时间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丹托将当代艺术概括为“后历史阶段”的艺术,贝尔廷宣称艺术史从此终结。
  丹托和贝尔廷观察到的,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的艺术状况。中国是否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如果回顾30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某些发展线索,从而形成关于当代艺术史的宏大叙事。因此,当代艺术在中国,可以有历时的发展,而不像在欧美那样,只有共生的主题。于是,政治波普、玩世现实、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写实画派、新表现、新抽象、新水墨等等大词,将中国当代艺术史串联起来。但是,由于这些大词代表的艺术风格或流派并不是彼此取代,新的出现并不建立在旧的淘汰的基础上,因此历时展开的艺术风格或流派又呈现出共时并存的样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跟欧美艺术界又有相似的地方。
  在纷繁复杂的中国艺术界中,八零画派非常另类。说它另类的一个原因是,它是几个20来岁的年轻人发起建立的。年轻人建立画派勇气可嘉,但也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其中一个内在的难题,就是风格的变化。20来岁的年轻人,艺术风格尚不够成熟。在后来的发展中,完全有可能因为风格变化而背离初衷,从而导致画派的解体。说它另类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画派有明确的艺术主张,那就是从事写实绘画的研究和创作,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八零写实画派。这个画派创立的时间是2005年,那时中国当代艺术界正盛行“卡通一代”。“卡通一代”中的主要艺术家,多数是70后的年轻人。比“卡通一代”还稍微年轻的八零画派艺术家,按理会将卡通进行到底,但他们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也体现了这群艺术家的叛逆性。这一个追求标新立异的圈子里,不标新立异就成了另一种标新立异。对于80后艺术家为什么选择写实,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进行分析。不过,我这里想趁着八零画派的顽强生命力,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写实绘画做出辩护。
  我辩护写实绘画的主要依据,是近年来流行的生物进化论美学。20世纪的美学在总体上都属于文化美学、语言美学或者符号美学,它们都强调文化、语言或者符号所具有的建构作用,或者用文化、语言和符号来代替实在。这也被认为是后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就像尼采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在绘画领域,从贡布里希到潘诺夫斯基再到古德曼,都支持绘画跟绘画对象之间可以没有相似关系。在儿童过家家的游戏中,跨上一根棍子可以代表骑马,如果我们学会理解儿童游戏规则并进入游戏之中,就会觉得棍子像马。舞台上戏曲演员挥动手中的马鞭代表骑马,如果我们理解京剧语言并进入观戏状态,就会觉得马鞭像马。但是,我们经过比较之后,会觉得马鞭比棍子更像马。当我们看到韩干《牧马图》之后,又会觉得韩干画的马比演员手中的马鞭更像马。当我们看到大卫画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之后,又会觉得大卫画的马比韩干画的马更像马……小孩的棍子、演员的马鞭、韩干画的马、大卫画的马,如此等等,都是对马的表达,我们判断它们像不像马则依据我们对马的视觉经验。丹托曾经在“看见”(seeing)与“展示”(showing)之间做过区分。尽管不同文化中的描绘对象的方式不同,因而有不同风格的绘画,这只是“展示”的不同,不能以此认为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看见”事物不同。欧洲的风景画与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但是欧洲人与中国人看见的山川没有什么两样。大卫画的马与韩干画的马不同,没有那么疯狂的人认为他们两人看见的马不同。丹托进一步主张,人类的“看见”受到眼睛构造的影响,人类眼睛在10万年前已经发育成熟。除非发生了进化论上的突变,人类“看见”的事物就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人类描绘或者“展示”事物的方式却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之所以能够察觉“展示”在不断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看见”是恒定不变的。通过跟不变的“看见”的比较,我们才能发现“展示”在不断地变化。“看见”与“展示”的关系,其实就是“看见”与“表达”的关系。人类“看见”的东西一样,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看见”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除非发生基因突变,看见才会发生变化。“表达”受到文化习惯、技术进步、个人策略等方式的影响,随着时代、文化、艺术家的成长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绘画领域,最接近“看见”的,就是写实。不管现实中的写实绘画是否真的逼近了我们的“看见”,至少它是以追求再现“看见”为己任的。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人类才掌握写实绘画的技术。但是,写实绘画技术成熟之后,并没有导致写实绘画的终结,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匹配人类的“看见”。就像眼睛发育成熟之后,就保持不变的“看见”一样,写实技术成熟之后,也会保持不变的写实绘画。如果这种对照能够成立,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绘画领域风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写实绘画如同定海神针始终保持不变。我想这也是八零画派能够坚持如此之久的原因。

2017年2月写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部分作品欣赏



 《大民国-琴瑟之喜》 布面油画 160X180CM  2016年



次仁多杰-来自拉牧措的祈祷  布面油画 146x96cm  戴平均 2015年



 面具 布面油画 120cmx80cm 2015年



《女儿像》  布面油画 30X25CM  2016年



  凌寒山水之二  布面油画  100×260cm  2016年



  小僧人200x110cm  布面油画  林大陆  2013年



  祈祷  122X92cm  2016年



 《精神贵族之从这里出发》 布面油画 195X191CM 2009年



  异度空间之一   140X170CM  2012年



 《不染》污染系列7 布面油彩  143x100.5cm 马精虎  2016年



 《台阶上的少女3》  布面油画 126x87cm 潘溯  2016年



 丹培拉《总是相思》  34.6x26.8cm  邱琳 2014年

本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汲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画悟艺术网

阅读(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