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油画》主题性创作专辑艺术家——张延昭
2018-07-16 张延昭

张延昭

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和油画系学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庆市画院画家。作品《秋望》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油画展,《共进午餐》入选第十届全军美展并获银奖,2006年油画作品《老乡》参加中国百家金陵写实大展并获金奖,2008年油画作品《家乡姐妹》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2009年油画作品《乡村选举》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


踽踽而行,游弋于油彩中的光芒

——张延昭的油画艺术

王霞 | 《中国艺术报》主编


在艺术中,只有踽踽而行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内核,这其中当然包括艺术家的行为思想、作品的精神风貌乃至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现才能形成艺术活动的终极结果。认识画家张延昭的油画作品及其艺术创作历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发生的某种端倪及其结果。


张延昭显得有些孤独、有些寂寞。在当下轰轰烈烈的“美术经济”大潮之下,他是一个默默耕耘于艺术领域的人。虽然他的作品屡获大奖,在艺术界声名日隆,但他至今居然连一个薄薄的宣传册子都没有出过。这样的“俗事”当然和他的绘画艺术无关,而这种不为世俗所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态和意志,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简单的道理我们听说了、明白了何止千百遍,而真正践行者自古以来又有几人?只有那些我们称之为“大师”“天才”的人这样做了,因此,他们才成为了“大师”和“天才”。现在,张延昭以一个人的行走,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追寻着前辈艺术家孤寂的足迹,这更像中国古人所谓的正心诚意、修身蓄德的过程。虽然他痴迷的是西方的油画,但所有艺术的本质都是相通的。海德格尔说过,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艺术家。当然,对于当代美术评论家尤其是西方美术评论家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美学意蕴和创造精神,而对艺术家个人修养的高下往往不提,这一点与我们东方的艺术批评相比确有差异。目前,中国油画界的一种呼声很有前瞻性意义,就是“油画中国化”的问题。中国的油画家正在倡导以油画的表现形式传达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并身体力行、大胆实践。在西方油画“打”入中国市场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思考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出路和最终旨归,是相当及时和有必要的。毋庸置疑,一切艺术形式都将服务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不会是别的,那么,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就成为作品的灵魂和内涵。在这一点上,张延昭无疑早已经心领神会地进入了状态——他远避“名利场合”,潜心创作,孜孜于绘画语言的锤炼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一种出世的淡然的心态观照社会人生、世俗百态,以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对待艺术。如此,功与日增,德与时进,自然心地澄明、天机迸发,发于绘画便有恣肆汪洋之境、深厚朴茂之风,令观者叹其艺之精湛、得其神气之充沛而心动情合,从而领略其艺术的无穷魅力。

纵观张延昭的绘画作品,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东西方文化交融贯通后自然生发的勃勃生机。作为当代油画“写实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张延昭有着几十年的油画写实功夫。他在充分学习西方绘画大师的写实技巧的同时,自觉地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在绘画过程中,他更加强调用笔的书写感和线条的抒情性,在其灵动舒展的线条穿插往复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和意气的流淌。他在追求人物造型结构准确生动的同时,还对形象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这尤其表现在对人物表情的处理上,使画面上的人物既有客观存在的现实感,又不乏奇特虚幻的写意味道。



在张延昭的油画中,我们读到了他对西方“光感”的独特理解和运用。很显然,画中的光源肯定不是来自一个固定的方向,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影子,虽然明暗关系在人物的形体结构处被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但可以想见的是,写实油画的光线处理在这里不仅仅为造型服务,还把光的运用从客观写实的窠臼中解放了出来,赋予其更自由、更主观的空间。这种光源点的自由跳动,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直接导致了作品意蕴的“超自然”倾向,画面效果的光影斑驳、光芒流溢使画中人物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虚灵的梦幻情境,余韵绵长,令人遐想无限,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光的流淌自由、散漫,而又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