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四)
2017-10-23 张秋桔

张秋桔 国画《太行山秋色》40x60cm

张秋桔青绿山水画在学术层面的艺术探索,我们认为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以看得到的一些进展:

一是线与块面的融合,以及线、面结构间的张力方面的探索,具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张秋桔的意笔青绿山水画创作就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中,不知疲倦地创作探索,以苦为乐。说他有独到的体验,主要是体现在:一方面他充分运用勾勒填色之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缘于线的分隔使色块的饱和度更加凸显,线条的凝缩与色块的扩张形成视觉对比张力,增强了画面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线条的概括和抽象性,以及线条对色块张力的制约,使审美体验在理性中不断释放,从而克服了线与线、线与块面仅有的平面张力及缺失空间纵深的问题。张秋桔的探索正在解决线条支撑画面结构,及空间感觉借助块面颜色深浅、浓淡来表达的绘制定势,所以,张秋桔青绿山水画探索的走向,就是让笔墨与生活发挥更多的作用,即随着水墨审美情趣的强化,线构和色彩的关系出现了线进色退的趋势,新青绿山水的审美取向在张秋桔的探索中不断明了。



张秋桔 国画《初稽玉泉》136x68cm

二是在造型与色彩的关系处理上,更多地体现清雅淡秀的意境及艺术表现趣向,并在画面的整体把握上追寻文化品位与品格。张秋桔在创作中,力争使画面所体现的精神依托于内容与情境的建构,并在统一的意境中,充分调动色彩的格调与自然意味,除了丰富的视觉空间之外,还有更多基于文化心理上的暗合与文化品格的指向。在创作中,即使是更多地使用单纯的色相,也可以表达典雅、庄重、朴素、华贵的文化品性,产生温润、幽微、宁静、悲凉等审美体验,甚或是兴奋或沉静、愉悦或忧郁的情境。可以这样说,通过随心、随情、随境式的赋彩应用,张秋桔让色彩走出随类而为的局限,展现出更多的笔意与主观性和意象性,也就是让以视觉与精神上表现,使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表现能力创造出新的可能。这是张秋桔在新青绿山水学术探索上的一个重要进展。



张秋桔 国画《青山素裹》100x200cm

三是用文化体验之手去触摸自然,在自然的旷达与深邃之间放逐自己的人文情怀,这时,自然→文化体验→审美经验之维度就会建立起来了,审美就会由共性平台变为一种个性高度。这是张秋桔青绿山水画创作之中美学思想构建的基础。事实上,在看似千篇一律的中国画创作领域中要开辟一个新局面,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于是,张秋桔凭借自己的悟性与判断,反复探索,找到了新青绿山水这条路子,这可能是因为新青绿山水最适合表达他对艺术的理解及其审美经验吧。在繁复的绘制中,张秋桔将其对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与理解,如涓涓细语般倾诉在画面上。张秋桔意识到,青绿山水绘画不仅在于要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崇敬、宾服,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亲和与触摸。青绿山水画发展到现在,需要把对自然、社会的体悟及文化与其精神的体验,沿着审美体验的路径,以更加自由、更加个性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怀。这其中有一个前提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他以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探索过程中多样化的一极。




张秋桔 国画《西峤海月》136x68cm

四是用审美的当代性整合笔墨、色彩与造型的关系,整合线、面、色块间的结构,从而使创作表现更加现代,并在持之以恒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潘天寿曾经讲过,“设色须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重浊、火气、俗气矣。”这里的“深沉”、“清雅”、“古厚”,从分析的角度上讲是与降低色彩的饱和度与对比度相关的,这是建立在色彩科学基础的体系之上的。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色彩应不仅折射出某些历史与文化的符号性的意义,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基础。张秋桔在这方面的探索,一方面重视民族色彩隐涵的文化心理结构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开放的科学的态度融合西方色彩语汇,充实色彩应用中的变化与层次,不断满足新青绿山水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与外在需要。同时,这也是审美当代性求新、求异的一种文化时尚的需要。


张秋桔作品欣赏


张秋桔 国画《金环宝塔》136x68cm


张秋桔 国画《澜亭清音》136x68cm


张秋桔 国画《中国钓鱼岛》200x240cm



张秋桔 国画《斗山道观》136x68cm


张秋桔 国画《良山古廟》136x68cm



张秋桔 国画《九侯胜景》136x68cm


张秋桔 国画《黃山四条屏》136cmx34x4cm


张秋桔 国画《西岸春回茶飘香》200x340cm


张秋桔 国画《临江钓屿》136x68cm


张秋桔 国画《良山古廟》136x68cm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