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臻于至美
2018-01-30 赵法瑶
提起画画,总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一晃大半辈子过去了,经历了许多,也改变了许多,但内心里对画画的偏爱和憧憬却始终没有改变,可以说,几十年来,在我的脑海里几乎每天都萦绕着画画,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
最初的启蒙
记得最早喜欢上画画是在七八岁吧,我家在东北农村,小时候看到家禽、牲畜、花鸟鱼虫等就会随意地画在纸上,画在墙上,有时也画在窗户玻璃上(东北的冬天,窗户上的玻璃会挂霜,就在挂霜的玻璃上画),大人们看我画的还比较像,就夸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奖是最好的激励,被大人夸,画的就更来劲了,画画几乎成了我每天的自觉功课,图画本上画满了我能看到的和想象到的,画满一本再画下一本,白天画,晚上画,甚至梦里也画。至今还记得最让我满意和难忘的自创作品,是在十一二岁时画的松鹤延年图,画面上仙鹤头上那鲜艳的红冠,振翅欲飞的姿态,还有那鱼鳞状的松树皮,有刺痛感的松针等,画的都很精细,家里家外的人看了都夸赞说画的很好看,可惜那幅画早已不在了,却成了我美好的记忆,现在想想,当时画的一定很幼稚,但当时是那么的让我喜悦和有成就感,真的以为自己画的不错,于是画家梦就开始慢慢地在我的脑海里滋生,疯长,像挥之不去的影子,一直萦绕到现在。
漫画开启的情怀
真正让我对画画怀有执着情怀的,还是从1974年我12岁画漫画开始的,当时正值某个政治运动,记得当时学校走廊里挂着许多幅政治漫画,这深深地吸引了我,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将其中的一幅漫画拿到教室里让同学们临摹,老师看我临摹的比其他同学临的更像,很高兴,就让我去走廊里随便临摹哪一幅都行,后来学校还特意为我的临摹作品搞了一次校内个展,并颁发了奖品,记得是厚厚的一大叠白纸,几盒水彩颜料,还有好多只笔和橡皮等等,再后来村里人知道学校里出了一个“小画家”,有的生产队就让我给他们队里画漫画,于是画展又办到生产队里去了。
     
崇拜画衣柜的画家
那时农村青年人结婚是要做衣柜的,所以就有了专门在衣柜上画画的画家,每次听到谁家结婚,有画衣柜的画家来了,我就跑去看,记得一次东宁镇上一位姓耿的画家来画衣柜,我急忙赶去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别人画画,衣柜上画的春夏秋冬四景图,特别是他画的大鲤鱼深深地吸引了我,回家就背着临摹下来,当时村里谁家筹备结婚,只要有画衣柜的画家去,我肯定跟着去,基本不落下,就为了能亲眼目睹画家画画的过程,当时对画衣柜的画家真的是满满的崇拜啊。
打开我艺术眼界的一本书
记得也是十二三岁吧,从村里一位给人家画衣柜的画家那里借到了一本有关中国画史的书(具体书名忘记了),书中图文并茂,平生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国画发展脉络和古代书画名人的逸闻趣事,第一次看到了五代时期董源的《潇湘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和水系列图,目睹了夏圭的《溪山无尽图》,也有幸看到了北宋张择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和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对明清之际朱耷的那幅充满情趣的孔雀图,石涛的那幅苍茫幽邃的《淮扬洁秋图》等至今记忆犹新,对其中的几幅作品还做了临摹,让我对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悟,至今我还是很感谢那本书,虽然都是印刷品,但它打开了我的艺术眼界,让我领略了中国画的精深,丰富了我的国画知识,这本书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了中国画的殿堂。
 难忘的年画熏陶
儿时的美术熏陶总是终生难忘的,并会影响到以后的艺术追求,那时的年画作品充满着昂扬上进的气息,给我的艺术感染很深,记得有一幅年画《上学路上》,画的是一位农村女孩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棵玉米倒在地上,她把它扶起来,并解下扎辫子的红头绳把它捆住,纯美的主题和精湛的画面让我至今难忘。
说到年画对我的熏陶,不能不提到每年一次的买年画,记得那时每年的春节前夕,村里的供销社(即村里的百货商店)分外热闹,购年货的人熙熙攘攘,其中挤得最热闹的就是卖年画的柜台,柜台上挂满了各种题材的年画,有歌颂社会新风尚和美好山河的,有描绘英雄人物的,真的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每年家里都要买几张年画贴在墙上,我想我对美术的执着和偏爱,也与一年一度的年画购买与欣赏有关吧。现在再也找不到儿时年底去商店买年画的情景和感觉了,时代在进步,可我还是很怀念那时的美术作品所呈现的蓬勃向上的气息。
蹉跎的十余年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不醒的画家梦,在人称“小画家”的夸赞声中不小心度过去了,到了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变大了,虽然偶尔也画几笔,虽然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知道我会画几笔画,但碍于时间和精力,画画远不如小时候那么投入了,到了迎接高考的高中阶段更是不敢再画了,一心只想着考大学,但没想过要考美院,感觉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我家在黑龙江省东南端中俄边界东宁县的边陲乡村,考美院的信息几乎等于零,也没人引导我去考美院,更没受过美院考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突击恶补,所以工作后不少人问我这么喜欢画画,为什么当初不考美院呢,我心里清楚,当初压根就没有想过要考美院,即便是想考也没把握考上,当时只想不管是什么大学,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上了大学,后来又参加了工作,基本上就没怎么画了,虽然也偶尔参加大学或工作单位的美展,但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画画的时间少了许多,但画画的情结却始终还在。
名师的启迪
记得是1987年,在哈尔滨刚工作不久,认识了国内很有名气的大画家贾平西,跟着他学了近半年的国画,他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大画家,他的画极具个性,他常说:宁可喝自己做的小米粥,也不吃别人剩下的馍,他还讲,国画创作,构思是统领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他的每一幅作品构思都很巧妙,让人意想不到,他的笔墨技巧也不同于别人,善于用直线表现物象,他处处是个性,画法有个性,作品有个性,他本人也个性十足,看他的画,从构思到笔墨,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同时代的他人,每一幅都充满了趣味和哲理。还有他那特立独行的书法风格,连同他那异于别人的美学思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画家,个性是灵魂,是生命,没有个性的作品是打动不了人的。
199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哈尔滨花鸟画家王学忠,跟他学了近一年的小写意花鸟画,王老师的画看上去很有美感,很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是他画的鸟,生动灵气,算是一绝,他是特别强调写生的人,经常独自外出写生,多次带着我和其他学员们到他的老家巴彦县和哈尔滨郊区画速写,他的速写稿画的都很精美,他总是给我们强调艺术要来源于生活,画画要讲究美感,要让人看了你的画感觉很舒服,,要专家看了首肯,群众看了拍掌,雅俗共赏,那样才是好画,他鼓励我们学艺要勤奋,他常说,生前三千画,死后一把灰,他作画的勤奋,他对艺术美的理解和追求深深地影响了我,所以至今我也是把表现美,提炼美作为我画画的最高原则。
我的几点艺术思考
看了不少书画家谈学艺的经历和美学思想,了解到他们是因为喜欢和愉悦才迷上画画的,我和他们感受相同,没错,画画会使人愉悦,产生美感,我最初迷上画画就是感觉画画很开心,表达美,悦己愉人是我画画的初心,我始终认为,美术美术,就是美的艺术,无论什么画种,是西画还是国画,无论什么风格,是写实还是写意,是具象还是抽象,也无论是什么题材,都应该表现美,提炼美,歌颂美,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美的,画面应给人以美感,让人看了感觉舒服,让人因读了你的画对生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对人生充满美好的向往,在美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和风格。
时常听到有人说不喜欢抽象画,因为看不懂,有些抽象和意向的艺术是往往让人看不太懂,但美感不应排斥抽象和意向,书法是典型的抽象艺术,但看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勤礼碑》,感觉很美,抽象的美术作品也可以很美,看看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画,那随机应变的色彩,似有似无的造型,跌宕起伏的节律,无中生有的化境,真的很美,虽然看不太懂,但很容易被吸引,甚至产生共鸣,美的抽象艺术应该像百灵鸟的叫声,虽听不懂但好听。
再说说画的味道,一幅国画作品,只有到位才有味道,到位不只是笔墨功夫的到位,更是思想内涵的到位,是构思立意的到位,是意境的到位,品读国画,可品出画的甜味或苦味,甜味的好看,苦味的耐看,画要好看,更要耐看,做到好看不太难,做到耐看不太容易,耐看的画初看可能不觉得美,甚至有点丑,但越看越有味道,丑中见美,拙中见巧,就象品咖啡,初尝有点苦,但细品愈发浓香,像明代陈洪绶,清代八大山人等人的画,初看不觉得有多美,但越品越有味道,即所谓苦味的美,苦味的美比甜味的美更耐人品尝,看看黄宾虹的画,是不是这样。一幅好画,应该是看上去有美感,品起来有味道。
画要做到耐看,功夫在画外,要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和金石书法的功力做支撑才行,陈子庄说过:好的国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一幅好的国画看上去要有书写的味道,要整幅看是画,局部看处处似书法,足见书法等画外功夫对提升国画的品味是十分重要的。
最初画画是因为喜爱,现在坚持画画还是因为喜爱,保持初心,愿一辈子都是因为喜欢才去画画,向古人学习,以清净的心,画清净的画,做清净的人。
没上过美院,来到厦门后跟着美术班学过短时间的素描,几十个年头,跟班学画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两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业余自学的,所以感觉自己底子薄,唯有不懈地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荒废时间,尽可能地多画,往好了画,享受画画的过程,用画笔点燃余下的时光。
践行初心,臻于至美,我常常这样勉励自己。     
2017年3月11日于清心斋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