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墨相伴六十载
2022-04-13 郑长琰
初见郑长琰,他刚刚在自己的画室完成一幅画作。虽是满头华发,郑长琰的精气神却不输于一般的年轻人。

郑长琰,1938年出生于莆田仙游,现为福建地质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书协、美协会员、漳州市龙江书画院副院长。

厚积薄发·记录漳州千年文华

郑长琰在漳州生活了60余年,把漳州视为“第二故乡”,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56米长的《人杰文华——漳州历代著名人物画传》(以下简称“《画传》”)。

“在漳期间,我被当地的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深深吸引。”郑长琰说起创作《画传》的初衷,“如果单纯用文字记录,会显得单调,把人物用画像串联起来,更一目了然。”

翻阅大量资料是难点。郑长琰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画传创作,而资料的收集工作却花费了两年多。他说:“要了解人物事迹,了解他们与漳州有关的诗文创作,以及每个人物所处朝代的时代特征,考究时代背景下的服装、风土人情、行为习惯等......”

充分引用地方史料典籍是关键。《画传》再现了自唐开漳至清朝止,1300多年来共208位历史人物。在画中,人物形象通过谈诗论道、寄情山水、曲水流觞等场景,根据朝代特征表现出来。


记者注意到,画中每个人物的旁边都赋有一句诗,郑长琰说,这是该历史人物在漳创作的或与漳州有关的诗词,这可以让人们对漳州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工匠精神·挖掘民间珍贵作品

2002年,漳州市政协着手整理和抢救漳州籍已故书画名家所留下的宝贵遗产,郑长琰第一时间参与到收集整理书画资料和出版编辑的工作中。

收集难,辨真假更难。“编译这些书籍时,要到各县收集作品,之后要辨别真假。期间,我遇到过不少过浑水摸鱼的,如果将假的东西出版,就会闹大笑话。” 郑长琰说,两年的时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漳州的每个角落。

终于,一幅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在郑长琰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得以重新被世人所知。

2004年,这些作品结集收录于《漳州民间美术》和《漳州翰墨遗珍》画册中并出版。之后,郑长琰又陆续参与了《漳州摩崖石刻》等十几本漳州艺术相关书籍的编写工作。

古文字翻译成新挑战。“相比书画,摩崖石刻保存较好,但难处在于,要把翻译古文字。这需要通过石刻的年代、字体等线索翻查文献,一一对比。”谈起过往,郑长琰历历在目,“像漳浦清泉岩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字体就十分潦草,难度巨大,最后校对就花了七八天时间。”

老骥伏枥·守护闽南历史画卷

编写书籍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郑长琰乐在其中:“做好了之后,就感到心里很舒畅,很高兴,我已经又做了一本。连续七八年,都是这样工作。”

如今,郑长琰已是耄耋之年,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对漳州的地理、人文一直很感兴趣。从16岁开始到退休,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都在做宣传工作。”郑长琰认为,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位书画家和老宣传工作者为漳州本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尽的绵薄之力。

接下来,郑长琰打算编写一本关于漳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知府陈嘉言的书籍,“很多人不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和漳州是有渊源的,他的外祖父就是陈嘉言。” 郑长琰说。“漳州目前还缺乏对陈嘉言的了解。”

郑长琰向记者展示了一沓厚厚的资料。“我一直在收集这些资料,包括陈嘉言的书画、照片和家史。现在已经整理了这么多了。”

水墨丹青伴随郑长琰六十多载,而他以翰墨传承这一方土地的文化。“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我希望漳州历史上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做出贡献却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他们的故事和作品能够被后人所知。”郑长琰说。

来源:漳州新闻网

总策划:叶明义 执行策划:赖雄伟 刘贞 吴荣光 黄远林 罗蓉芳

记者:王心如 赵露佳

视频拍摄/制作:叶果

图片拍摄:严洁

图片制作:郑睿宇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