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幸郎:一样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
2017-12-19 杨幸郎官网
杨幸郎:一样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
本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王文强  文/图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
“和军队结缘,是美好的邂逅。”杨幸郎在祖国的山高水长里,找到了与军队的共鸣。
杨幸郎,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今年8月1日,杨幸郎回到故乡漳州,在牛庄文创园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中国画展,用100余幅精品力作,热情讴歌建军90周年来祖国的山川巨变、沧海桑田。对人民军队的崇高敬意、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是杨幸郎一直以来的热情。
澎湃情感 始于心中之火

(杨幸郎在作画)
杨幸郎出生于长泰县坂里村的一户农人家庭。从小便酷爱画画,成年后,他到新加坡留学,专攻西方绘画技巧。
留学期间,杨幸郎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出了以云为主题的第一幅作品——《故乡的云》,巧妙地以云的绵长和灵动,寄托了自己客居异地的愁绪和思乡之情,在当地画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新加坡,云主题的作品收获了许多好评,这让我产生深入创作云海的念头。之后,我便登上黄山研究云海。”众人对《故乡的云》的认可,让杨幸郎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对他而言,这是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抉择。在此后的深入研究里,不但提高了他的绘画技艺,更激发了他对祖国名山大川的澎湃激情。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杨幸郎的画作逐渐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受到西方美术画派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将西画与中国画结合,特别在云朵层次的处理方面,总能带着节奏感。
2001年,成名之后的杨幸郎受聘于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这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以前有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讲述的是在1930年至1939年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说到这里,杨幸郎激动得像那个年代守在黑白电视机旁的孩子。他对军队的向往早年就种在心底,到部队后,杨幸郎更是将自己敏锐的艺术触角,深深根植于基层部队和官兵之中。
“我经常深入训练一线采风,在与官兵的交流中,总会有灵感迸发。”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2008年,我从报纸上获悉,广东省河源市农村困难群众较多。从2005年开始,河源市帮助困难军人家庭发展特色农业脱贫致富。当时,我就想着去实地感受一番。”于是,这一对口帮扶行动促成了杨幸郎的河源之行。
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他以画作为河源的双拥扶贫工作呐喊喝彩,深受军民爱戴。与此同时,杨幸郎也积极为当地双拥工作服务,对军民关系密切、双拥工作开展到位的地方,杨幸郎都主动作画、赠画。不少人称赞他是深化军地交流,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的艺术使者。
“云海和波涛相似,总是汹涌澎湃;我眼见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官兵不畏艰苦,不怕牺牲上前救人的画面。这些可爱的人,总能让我联想到祖国的壮丽河山。”杨幸郎说。

杨幸郎与其作品《旭日东升》
境随人胜 不是江山有别
做一名军营里传递文化的使者,杨幸郎乐在其中,各种经历也让他难忘。
杨幸郎回忆起十年前,在养马岛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编外指导员”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杨幸郎与养马岛炮兵连士兵的故事,还得从2003年说起。那时,杨幸郎应邀到烟台警卫司令部作画,一件小事触动了他。“那是个冬天的早晨,岛上刮着冷冽的风,我想战士们今天可能不会去巡逻了,可打开房门一看,他们已经手握钢枪,迎风出发了。”望着战士们在寒风中远去的身影,杨幸郎的脑中闪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战士们触发了我的灵感,他们走进了我的创作里。”
“以前岛上的通讯没有现在便捷,战士们的文化生活较少。”杨幸郎在军队之所以受到官兵的拥戴,很大程度上是他丰富了官兵们的军营生活。“他们训练,我拿着纸笔在一旁速写,训练结束战士们就跟我学画。”
几年来,养马岛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杨幸郎与小岛、与军营的感情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只要有时间,杨幸郎就会到岛上去看看,而战士们知道他要来,就会早早地候在营地门口。每逢过节,战士们策划节日黑板报遇到问题都会找杨幸郎,而杨幸郎都会主动指导战士作画。
岛屿虽小,也是一方热土。条件虽苦,也要卫兵守护。承载着这种朴实的海岛精神,杨幸郎感受着山的壮阔,海的波澜,并将其带进了水墨之间。“这山这水属于战士,这些作品属于守岛的官兵。景致因人而更美。”杨幸郎说,“一个画家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他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养马岛这些可爱的战士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创作的源泉。”在他眼里,祖国大好河山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人”而显得更壮丽。

(杨幸郎在漳州军分区作画)
山高水长 尽皆藏纳胸中
 杨幸郎的山水画艺术,博采众长而不迷失自我,在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自己厚重浩渺、雄浑飘逸的艺术风格。其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军委八一大楼等收藏。
今年一月,杨幸郎的中国画精品集由解放军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杨幸郎2001年以来创作的190幅山水画精品。
“杨幸郎的彩墨山水和江南水乡别具一格,着色鲜明而和谐,笔法细腻纯熟。大胆落笔,精心收拾,既注意整体布局的气势,又关照局部画面的精微刻画,粗放中有结节,恣肆中显驾驭,收放有度,精细得法,达到了远观气势、近看笔墨的作用。”中国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论家杨仁凯先生在序言中这样评论。
“山水画正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在墨色辉映、光雾迷离之中,让人体味到弥漫于其间的独特的具有生命的气息。”解放军画报社原政委范西峰品读杨幸郎画作时如是评价。
“与其说我为军队战士作画,丰富他们的军营生活,倒不如说,因为他们,我的画有了新的生命。”杨幸郎坦言,其画作形成的独特风格与其经历息息相关。在他看来,自己艺术创作的高峰,与部队、与祖国河山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祖国山河的澎湃激情,让杨幸郎的创作一直充满了丰沛的情感,其作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09年被评选为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称号;2012年赴联合国总部举办书画联展;2013年应邀为国防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创作山水花鸟画;为驻澳部队创作《百花齐放》;作品《花开富贵》被巴林王国珍藏……近年来,杨幸郎多次访问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国名人传记中心与英国联邦剑桥国家名人中心所编撰的国际名人录。
“因为对这河山爱得深沉,所以胸中常有胜景。”和军队战士一样,杨幸郎把自己的足迹留给了祖国的山高水长。

(杨幸郎作品)
记者手记>>>
激情澎湃山水间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杜正蓝
杨幸郎在创作上,将对绘画和军营的热爱联结在一起,像是一位裁缝师,在经面缎纹上起出复杂细致的纬花。
三山五岳,河埠廊坊……一位画家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或有相同,但细微处却也各有不同。杨幸郎有别于他人的是,自始至终都高屋建瓴地为画作谋篇布局,所闻所感落笔于纸,家国胸怀可见一斑。他的画,充满着对官兵、对军营、对山河或对家乡的思绪。每一幅画似乎都有他与战士们的故事,都有他倾注给这片山河的情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大多数战士一样,杨幸郎出身平平,但却怀抱着为祖国增光添彩的使命感。在其画作里,流动翻滚的云海带来强烈的色彩冲击,颇有几分他自身精神图景的折射,让人虽置身浩瀚苍穹间,却愈发想将其揽收眼底。
从古至今,山水画的大师们构筑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无疑是一座座难以超越的高峰。画家如何走出浩瀚与沉重的传统?访杨幸郎后,恍然明白,作画不只是眼前的风花雪月,还有家国情怀可抒写;表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空间,更有一种无限开阔、无限向上的精神空间。这或许就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折射,只有似山河磊落,才能多生澎湃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