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之荒冢
2018-04-03 姚波官网

姚 波 / 艺术札记

形色之荒冢
——绘画与音乐之接受漫议

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固然会在生命经验的层面上建立通感联系,获得彼此间某种意象的兼容、联想的可能性,然而,听觉天赋单纯的感性特质与视觉天赋的相对理性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艺术旨趣之生发的异质土壤和机制,彼此虽可相互借喻、形容,但不可简单攀比和效法。

《逝川•门1》水彩 77x88(cm) 2018 

《逝川•巷道》水彩54.1x76.8(cm) 2018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音乐的发生似乎与生俱来地和着生命情感、情绪的诸种节律之表现而不理睬形色事物之空间状态的具体性。它既不受声音经验的约束,更不受任何视觉经验的阻碍;即便最简单的音律和节奏也可以直接匹配并调动人的情绪。音乐流动之时,心绪往往出现不由自主地即刻被带入进而随之荡漾起伏的情形:无论你爱不爱听,听觉无需理由,无须辨识什么,其本身即在单纯的聆听(审美)之中。这种音律与情绪联通的直接性就使得音乐擅长于将心灵、情绪迅即转换为一种异质同构的流动“音象”(音象之于听觉如同形象之于视觉)予以直接地把握、欣赏和释放,其单纯场域的自足性本身就对应着听觉对外在世界的天然超脱性,以至于聆听音乐无须其他介质的参与和杂多经验的参照与补充。因此,窃以为音乐的力量绝非来自于所谓的“抽象性”,而是它的天然的单纯及其内在空灵。“单纯”的力量来自于事物在释放自身能量时的非左顾右盼的纯然直截了当性;“空灵”则在于其音响即其自身而不夹杂任何所指。因而“单纯和空灵”不仅不等于抽象反而是最清晰而无任何遮蔽的具体呈现。

《心海•落霞》水彩 54x76.7(cm) 2018

《逝川•信号灯》水彩 51.4x76.8(cm) 2018

“抽象绘画”之于艺术呈现乃无稽之谈,找不到现实对应,诚如某个原理法则总是对应于现实中的某些现象的抽象;它只能指向艺术的思考,亦即“抽象”始终逃脱不了思维状态——一种时刻期待被物化落实的准备状态。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抽象的去思考艺术,而绝对无法抽象的去搞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必须是落实了的具体的物化成果(落实即是对抽象的消解和完结——此乃“抽象艺术”最尴尬的悖论),是开放性的具体实存。据此,不仅不存在“抽象艺术”,且其念兹在兹极力效法的音乐艺术,也从来就不曾抽象过。音乐既拥有可明确感知的音阶及其按一定的乐理规律和要求构成的旋律,又能近乎本能地有效勾连心灵经验,激发、调动情绪和想象力,因而就声音之于听觉的接受而言,乃十分具体的感知辨识而毫无抽象可言。否则,音乐若是抽象的,那是绝对不可能被模仿和传唱的。

《逝川•蚀风》水彩 76.9x51.3(cm) 2018

《心海•渔村》水彩51.3x76.7(cm) 2018

音乐的美学力量源自其旋律与其“音象”的高度同一,它的(作曲、演唱或演奏)技术、技巧方法本身即直接意味着音乐的音乐性,同时这种音乐性的传递也几乎是毫无阻碍地直达受众。这与绘画自身的绘画性的传递,其技术技巧的方式、方法要拨开多重遮蔽——视读物像、视读物物间的关系、视读场景布置、视读形式结构等释放出的意味,进而再对物形的塑造与变体、色调的调性氛围、笔触的表情等处理手法的视读——相比,真可谓大相径庭!这也决定了美术的熏陶往往需要从最基本的熟悉材料与画技的体验入手启迪其堂奥方能渐入佳境;而音乐则无需经历这种“繁缛末节”的材料与技术体验而直接沉浸于旋律、节奏趣味的审美共鸣。因而窃以为,音乐的本质不是抽象,而是其他艺术形式的媒介及其方式方法所不具有的,有着高度审美自足性、直通性的“最纯净的具体”。

《逝川•驰象》水彩52x77(cm) 2018

《逝川•嵁岩》水彩 76.8x56.3(cm) 2018

较之音乐,视觉艺术的视像显然不具有自身(语言)的单纯性而呈现为“复杂的具体”,要掀开视像的多层面罩方可抵达其精神界面(就算是一个笔触,都跟具体的材料紧密相关而被反映为油彩的、水墨的或炭棒的)。绘画,并不象康定斯基所想象的那样,可以完全归结为单纯而无所指涉的点线面形色的任意组织。原因就在于,视觉艺术所传递的审美信息包含着如事物的形象的(理性辨识)、形象间关系的(生活经验)、形象的具体处理(艺术“修辞”:变形、构图、色彩、色调、笔触,以及这些方面的配合表达)方式的等等多重内容的处理,天生并不具有像音乐那样的由音乐律动可直通生命律动、心灵律动的精神感应及转换能力。这就是我们可以很快学会哼唱一首歌,却极难学会临摹一幅画的最为显见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看认得出东西的绘画,而对自诩单纯而直击心灵的“抽象艺术”反而一头雾水的深层原因:形色与生俱来地关乎空间中具体事物的描述,几乎是物质重要的空间属性及表征。而声音却非物质的固定特性可天然地与物质分离。

《逝川•溟濛》水彩51.3x76.7(cm) 2018

《心海•潮落》水彩51.3x76.7(cm) 2018

“换言之,我们绝对不会看到不形容任何事物的单纯而孤立的形色,却总是听到独立而单纯的声音(即便听到鸟鸣或马蹄声,那也是与其空间形态彻底分离的传递与接受。就像我们听到钢琴声、二胡声,并非一定要在意识中反映出演奏者与乐器的形象和姿态,反而可轻易地将其屏蔽而专注于其音响的纯粹效果一样)——这与二者“具象”或“抽象”与否并无实质关联,乃视、听之机制、功能诉求的天赋预设所决定。因此我们通常会直接说这音乐真好听或不好听,而不表述为“听不懂”(纯感性的审美判断);而对于绘画,不论写实性的绘画还是“抽象绘画”,则可能会说:这幅画我看不懂(非纯感性的审美判断)。实际上,看到、看懂绘画中的所谓“纯语言”,要涉及由一般观看方式向特殊观看方式的灵活转换,涉及到所谓审美遗忘或审美悬置的本领,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通常需要长期复杂的专业训练过程,故而是由理性督导下的观看体验而习得的特殊感知力。

《逝川•楼宇》水彩 76.9x51.9(cm) 2018

《逝川•庄户》水彩51.8x76.5(cm) 2018

由此可见,在审美感知与接受的文化-心理层面上,欣赏绘画远比欣赏音乐难得多,集中体现于各自语言本体与人的肉身精神的天然契合度与和谐度上。在这方面,音乐聆听无需介质,没有障碍;美术观赏则很难离开经验和文化乃至专业体验的参与为介质,因而在与现实世界(经验世界)的关联度上,音乐的情形远远低于绘画,其表现的自由度与被接受度也就大大易于和高于绘画。由于凡此种种,无不令抽象主义者们信誓旦旦的所谓以“纯绘画语言”构成的“无声的音乐”(“抽象绘画”)能直抒胸臆甚至表达深层哲思的信念与实践,于己而言,总像是自说自话而流于意淫的自慰情态;于人而言,总是莫不若“皇帝的新衣”一般令人一头雾水而难解其风情。

《逝川•门2》水彩 56.2x76.8(cm) 2018

《逝川•秋水》水彩 55.8x77(cm) 2018

从接受的角度看,音乐呈现为音律的流动,听觉会自然跟随音符接踵而至的音程流淌而律动起来,它不需要参照一个对象来听,也不需要琢磨它的表达技巧,因为你不由自主地跟随它且已然就在其中,以至于它所能激发产生的一切:或平静怡然或热血喷张,或欢快或沉郁,似乎就是音乐旋律的律动本身——无需附会和转译。聆听音乐是否可以激发你对经验情景的想象,只会体现你文字语言的转换“形容”能力,却都丝毫不会影响音乐善于调动情绪的卓越感染力。

《逝川•寒疆》水彩 109x76.7(cm) 2018

《逝川•朔光》水彩 76.7x107.8(cm) 2018

视觉则不然,所见首先是密切关联于特定事物之所见,此乃自然对视觉系统的理式或先验设定。因而当欲将所见中的“特定事物”抽掉时(这正是“抽象绘画”的关键性步骤),则只需祛除“形状”这一辨识该事物时最富于限定性的视觉特征方可达成;剩余的视觉要素如明暗、肌理、光影、色彩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等,在缺乏特定形状限定的关键支撑下,则其描述的指涉性及叙事性必定会丧失殆尽。

《心海•相逐的云》水彩 76.7x107.8(cm) 2018

《逝川•熟悉的小径》水彩 76.8x55.8(cm) 2018

或者毋宁说,绘画与音乐的本质区别正在于:音乐语言无法不纯粹,绘画语言则须臾不可太纯粹,以至彻底脱离人的生活经验,哪怕某种经验指涉笼统至微乎其微的地步。这是视觉的先验设定,也是艺术类别无比珍贵的差异性之所在。而与人类情感生活经验的种种微妙视觉关联或许正是“抽象艺术”尚能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当然,也将是其永远不可能超越最狭隘的专业化、小众化、个人化的理由。

《心海•薄雾》水彩 76.6x109(cm) 2018

《逝川•春秋迹语》水彩 55.8x76.8(cm) 2018

色彩和形式在被强行抽掉了承载人们共同生活经验的物境指涉后,即丧失其大众一般体验性及其符号性语意,从而失去赏读的经验介质,这看似给了观者以极大想象空间却实则是极度遏制,因为想象力没了现实的着力点是无从起飞的。此与音乐从发生起就无需这个经验介质形成天壤之别。这就无怪康定斯基效法音乐的绘画之绮梦,总在其后的历程中每每萦绕于绘画之荒冢。

《逝川•筑话》水彩 56.2x76.8(cm) 2018

是故,我坚信,艺术永远发生于形色构成与生活经验的纵然只是些微的交集之处。

姚波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九于星海湾

姚波,华侨大学教授,人文学科评委;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民盟美术院副院长;泉州画院特聘画家。    

█ 展事 
2018 《都市行草•向海》2018“水彩界”迎新展[二等奖]  
2018 《规划-山水•疾速穿越》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入会资格作品]
2017 《都市行草•凝筑的华彩》梦想与激情——民盟中央美术院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 《惑•彩夜》第一届大卫国际水彩大奖赛
2016 《城市行草•蓝光》《城市行草•文化中心 》201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高等院校建筑
2016 学科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文献展
2015 《即景2》第三届中国高校水彩名家学术邀请展暨高峰论坛[莞城美术馆收藏]
2014 《凋荣对•闽南脉象》首届全国水粉画大展 [优秀作品奖/石家庄美术馆收藏]
2014 《微涟熙春图》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4 《恍兮忽兮-晚雾》等五幅 /交融•万象——五省一市水彩名家邀请展[莞城美术馆收藏]                   
2013 《恍兮忽兮-飓风》2013-2014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荣誉提名奖]
2013  《艕舶滋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2012 《步行街•相》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广西水彩美术馆收藏]                                                                                                                                   
2011 《风云天马山》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2010 《矛盾空间2:古城异筑》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009 《铁臂拓新宇》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4 《建设者札记》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优秀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3 《渔歌唱晚》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2003 《闽南小镇》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作品展览 [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2002 《徽居系列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0 《古壁光瀑》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000 《古壁光瀑》新世纪福建省水彩画大展 [银奖] 
1997 《厦门老街》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炎黄艺术馆收藏]  

█出版
2018  专著《物象•自象观---风物建筑铅笔画法》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4  专集《游思寂寥•姚波作品集》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2  合集《二维之观•国立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室画集》主编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6  专著《观察与表现---景物建筑写生指要》 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2  专集《当代水彩画家•姚波》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1  专著《姚波宽锋铅笔画析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  专著《建筑风景铅笔画法》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专著《屋宇风景铅笔写生技法》 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

█ 表彰
2015  厦门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第五届文学艺术奖之鼓励奖
2014  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2010  获泉州市政府颁发的第六届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一等奖
2008  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2007  获第二十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2006  获泉州市政府颁发的第四届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之最高奖“特别荣誉奖”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