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人类学创作团队金翼之行
2020-10-25 王裕亮官网
前言

人类学绘画:跨学科研究与实验的美妙角色
 
庄孔韶
 
       人类的优美文字组合呈现了感物、感人、逻辑与直觉思维的天地,使我们不忍释卷。就人类学学术而言,论文的写手特别关注对多元文化的诠释及诠释的诠释,从“物质的世界”到“意义的世界”无所不包,然而你会发现只有文章回味却不见实况。
       对拍摄技术的运用(例如人类学纪录片)最为不同之点,就是人类获得了直观展现的镜头机会,以纪录片的线性直观和接续性陈述最为显著。所以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文字(撰写)和图像(摄制)二者既然不可替代,于是这两个专业必然处于文化认知的互补的关系,所谓取长补短是跨学科研究之佳境,无有等差。
      在人类学论文(写手)和电影摄制(编导)以外,我们以往的学术界已经在电影和文论之间做了颇多的比较研究,却很少和画家相比。近年来我们的绘画人类学实验中,可以荣幸地推崇画家和绘画专业的重要创作角色与地位,即他们拥有更为显著的、自由的主体性描绘。他们以色彩编织了难度极大的复合型思维认知,或许还有象征和隐喻的长处。再进一步说,作品是给人欣赏的,因此需要观众的反向文化与艺术识别,特别需要直觉与觉解。这是一个美妙的艺术角色!
      于是人类学走进了绘画,画家携带了人类学。相信画家写生之前能有人类学田野工作,即较长时段的田野体验和整体性观察,那么对周遭生态环境、社区人们的组织、男女老少的惯习,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便一览无余,使我们的作品减少了陌生感和疏离感,其内心的感悟已经在画面中显现。
      去年在云南和今年刚刚在福建完成的绘画人类学活动,正是在文字写作和电影摄制以外,展现人类学绘画的魅力。人类学家在这两个数十年传承的田野调研点中所获了 历史、民俗、组织、人情和信仰认知,还有职业画家和当地农民画家之间的深度互动,以及绘画人类学团队内部的跨学科交流,最终帮助我们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风景、人物、静物等创意画作。他们不会有随意组装的物品静物画,而是有充满历史感的信仰法器组合或具有地方文化隐喻的年节食品;他们为了识别眼前风景的美学意义而平添了背后的区域文化意涵和农民内心风物暗喻;而人像的复合型神情紧紧连接着艰难的生命抗争与命运理解,甚至所藏匿的内心隐私。这次还有几幅关于风水的油画,不只是一般的民俗知识普及,而是金翼山谷人民看待社会文化进程的自然依存性抑或进取性的竞对结果展现,好似生命的证据。还有,不要忘了看画的人,当村民和画家并排站在画作之前欣赏之际(有一次大家共同挑选入展的画作),有时竟然显示了相似的或截然不同的理解,刚好是我们人类学论文撰写的聚焦之处。
       笔者在主持这次由中国杰出中青年职业画家与地方农民画家参与的金翼山谷绘画人类学创作、研讨和策展之时,感触良多。最近一段时间欣赏著名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的画作,因为以前得知他是人类学家,他对西伯利亚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了如指掌,从写实到抽象画的进程中,又了解到他的晚年抽象画尤其受到影响,于是笔者找到他的最后的作品,很快便识别出那些属于西伯利亚、远东和中国境内类同少数民族(鄂伦春、鄂温克)等相似生活与共同的萨满教的信仰符号,如居住的桦树皮、兽皮尖顶篷帐、萨满服饰、头饰、皮鼓等,你会看到这些被抽象了的信仰符号隐约地滑进了康定斯基的一些飘动的或浓重色彩的画作中。那么,我们先前是这样欣赏画作的吗?
       笔者用这个例子旨在提示,我们处于当今学术发展学科并置的契机,进而思考如何交叉和跨越,从各人文艺术学科学者“独狼”的时代转而成相互合作和紧密互动的时代。如果我们每一个年轻人不想安于现状,就需要寻找新的方向,或兼顾新的方向。为此下一个提出并思考的问题是:多学科互动中的自身主体性如何转换呢?艺术家、画家和人类学家如何进一步开展合作行动呢?我们需要培养绘画与人类学兼修的新人吗?例如追寻康定斯基式的大师之路即是。
       我们的绘画人类学团队暂时离开金翼山谷了。可喜的是,福建省古田县、镇、村的领导和村民欢迎这支跨学科的团队参与乡村振兴。他们正在建设人类学家和画家的工作室,宽敞的画室、巨大的展厅、培训教室和起居空间,这些建筑空间刚好融合在人类学著作《金翼》和《银翅》里面出现的数十个景点(学术和旅游共享的历史遗迹和新生活风物)和导游网络中。借此欢迎更多的中青年画家和人类学家前来做跨学科调研、写生和切磋,你一定不虚此行!
 
2020年10月22-24日,写于金翼山谷和北京
 
庄孔韶(云南大学特聘“魁阁”学者、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30余年前开始探索文化撰写的多种手法(人类学代表作《银翅》1996,英文版2018)和人类学纪录片摄制,代表作《端午节》(1989摄制,1992入围纽约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金翼山谷的冬至》(2018,2019年3月入选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特邀展映和入选2019年10月台湾国际民族志电影节);1999年开始和中国油画院职业画家林建寿共同开始绘画人类学理论与实验探索,在北京、欧洲诸国、云南小凉山彝族地区和福建金翼山谷两个著名田野点做独立与合作绘画人类学研究,并从云南省到福建省扩大组建了绘画人类学中青年团队,其研究历程、论文与绘画成果详情,请见庄孔韶主编:《绘画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隐喻与知觉——谈油画作品的呈现方式

林建寿

        我喜欢创作写实油画作品,更喜欢在我的作品中融入视觉的引向性指向、符号的象征性意涵和文化的潜在性隐喻。
        观者对于作品的知觉,往往好理解。它是对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造型、情感等多方面的整体的感知和直觉。
        隐喻的力量,则需要文化中深邃意涵的支撑,即文化的隐喻。
        在传统的各学科研究中,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也都有单独学科研究的价值和贡献。但在相关学科之间有一些交叉点,而这些交叉点正是跨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意义所在。绘画虽然与人类学属于不同学科,但本身也属于人类活动的人类学范畴之内。绘画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通过直觉、隐喻等复合性独特的学术呈现方式。
       人类学与绘画之间的碰撞,对于双方来说都将激发出全新的灵感。而开拓、交叉、融合,这样的跨界研究势必催生出全新的创意。人类学的思想可以避免绘画中无主题、无内涵、无意义的再现对象。
       人类学与绘画进行跨学科实践的意义在于互相使每个学科进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这种跨学科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实验性,这也是跨学科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日常。
        能在人类绘画史上被称为“伟大的作品”的,它一定具备其他作品某些难以超越的因素。而一个被称为“伟大的画家”,在他一生的几百幅甚至几千幅的作品中,能进入美术史并且称得上代表作的也就一两幅。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如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样,需要有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更需要有真实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启示。而在大多数画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这些画作仅停留在“悦目”的程度,而非“赏心”,更谈不上“深邃”。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画家在绘画之外找到更多学科知识的支撑。虽然绘画只是表面的呈现,但在它的背后却需要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综合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视角所提供的养分。而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只是其中的一种呈现方式。笔者更希望的是触类旁通的效果。

林建寿(绘画人类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守望者》《囍临门》《天泽》《独行者》。作品《守望者》入选“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进京展(中国美协);《风和日丽》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福建省选拔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福建省文联、省美协;《囍临门》在“绘画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暨人类学绘画展”中被授予优秀学术作品(最高奖),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论文《绘画作品如何呈现人类学意涵》在“绘画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暨人类学绘画展”中被授予优秀学术论文(最高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青年画家;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展览部主任、油画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书画工作委员会油画部主任;中国70油画公社社员;云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双一流特聘研究员;《传·承-全国中青年油画作品邀请展》总策划;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


金翼之行


“庄孔韶人类学工作室”成立之前的田野考察

“庄孔韶人类学工作室”成立之前的会议

绘画人类学团队部分成员在厦门中转

人类学家与画家之间的讨论

探访《银翅》主人公林荣昌老先生

绘画人类学团队到闽江做田野调查

傍晚的闽江

黄酒酒窖考察

绘画人类学-金翼、双坑文化研讨会

绘画人类学-金翼、双坑文化研讨会合影

《金翼》《银翅》创作作品选题会

活动期间作品会看

庄孔韶人类学工作室

庄孔韶人类学工作室成立

庄孔韶教授亲笔签署工作室成立嘉宾签名册

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与画家林建寿
 当地政府领导与庄孔韶教授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对我的艺术创作有了一个反观的思考。绘画人类学关注从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绘画的表现,它所呈现的视觉画面是双重意义的,即艺术本体价值追求的意义和作品体现的人类学内涵与表征。因此,绘画人类学的创作需要更多的田野调查、文献考证和研究。由此产生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读性和研究的价值。它触发我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前期准备,包括实地考察、艺术的构思与对内容的深刻思考与把握,阅读更是必不可少。也由此引发我对自身多年艺术创作的反思与观照,重新审视自己画什么、怎么画和为什么画的学术思考?正如对生命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往何方?

王裕亮《<金翼>花桥》50x60cm 2020年

王裕亮《<金翼>作者林耀华先生》60x50cm 2020年

王裕亮《<银翅>作者庄孔韶先生》60x50cm 2020年

王裕亮《金翼之家》50x60cm 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