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湖畔】《金翼专刊》之《从古田乡村走出去的学界泰斗林耀华》
2020-10-25 王裕亮官网
为进一步扩大金翼文化的影响力,弘扬闽东之光,我县以省社科普及周主会场活动在古田举办为契机,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邀请省、市作家和县作协会员、社科界学者到黄田镇金翼村开展采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金翼专刊》的编辑。该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古田调研时对库区建设所做出的指示精神,重点挖掘金翼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弘扬金翼文化对推动古田县乡村振兴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展现了黄田镇在扶持产业示范村、马蹄笋种植加工、水上综合体、网箱养殖等发展库湾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

本期起,“古田发布”陆续连载《金翼专刊》系列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王裕亮《人类学家林耀华》50x60cm  丙烯  2020年

林耀华
林耀华先生 ( 笔名志贡、述真 ) 是我国著名的 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 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是 与费孝通齐名的一代宗师,学界泰斗。

林耀华先生于1910年3月27日诞生在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 ( 现属黄田镇 )。5岁入村私塾发蒙,聪颖好学,3年内能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倒背如流。1918年,入谷口村教会小学学习,从小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和西文基础。在同学、伙伴们的学习与各项业余活动中都是佼佼者和组织者。小学毕业后前往省会福州的教会学校英华中学学习。1928年,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先生大三时“九·一八”事变发生,旋即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先生以民族救亡图存为己任,力图学术救国,博学强志,不遗余力。四年各门功课成绩全优,获得“裴陶裴”奖。先生在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教授的指导下,研究极具现实意义的我国近代大思想家严复的社会思想。

1932年5月,即“九 ·一八”事变后半年,“国难刻刻深入”之际,先生写成洋洋 10 万余言的学士论文《严复研究》参加毕业答辩,获得评委老师的一致褒奖。该文当年即在《社会学界》发表。先生获社会学学 士学位后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与黄迪、费孝通、 瞿同祖等同在吴文藻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社会学 硕士。他以“结构—功能”范式撰成 15万字的硕 士论文《义序宗族的研究》等著作,1935年毕业。1936—37年留母校任教。1941—1942年任昆明云南 大学社会学教授。1942—1952年任燕京大学社会学 系教授兼主任,并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兼职研 究员。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科学工作队,深入藏区为藏族同胞服务。

1956年,林耀华教授,这位哈佛来的博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1952 —2000年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1979年, 林耀华先生当选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民 委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 副主任和民族文化宫顾问。1980年,先生出任中央 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当选中国民族学会副会 长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族学分科主编。1986年,先生自请致事,唯任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继续指导研究生并参与学术交流。1990年,先生主编《民族学通论》出版,学科建设臻于完备。此后先生开始深居简出,专致著书授徒。先生德高 望重,形神俱健,年高而生趣盎然,家居陶然,授课怡然,门人子女以此深庆得福。

2000年11月初,先生染疴一周,复勉强起居,略现倦容。11月24日, 先生突发喘咳,入院检查不复能出。不二日,病情 转剧,确诊心梗。先生即知药石无灵,遂坦然于咳 喘间隙,传见子女及身边门生,一一能识。子女门 生问所愿,先生但能语,则频频云:子女都孝顺,我心安;学生多成才,我意足。27日晚,先生弥留, 语声断续,不绝如缕。子女趋前闻辨,竟得至嘱:一曰《凉山彝家》是我亲身考察,仍须继续。二曰时间已至,当去上课!遂于 8 时20分溘然而逝,面目慈祥如生时。



在我们古田历史文化研究中,
应注意林耀华先生几大亮点:

一、“吴门四犬”。吴文藻(冰心的丈夫)师门下的林耀华、费孝通、黄迪、瞿同祖 4 位弟子均属狗同龄,被师母冰心戏称为“吴门四犬”。后来,他们四人皆是国际著名的学者。特别是费孝通、林 耀华对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第一个将古田地名写入小说的作家。1944年,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在美国出版。这一本以文学体裁写的社会学著作,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本书至 今还是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生必读的著作。

三、我县唯一登上天安门建国大典观礼台的人。1949 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林耀华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见证了共和国成立盛典。建国之后,林耀华曾与师母冰心同为中南海座上嘉宾,并很快 挺进到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前沿。

四、亲自带领团队识别确认了 12 个民族,独立鉴定 1 个少数民族。1954 年,先生受命率云南民 族识别调查组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彝、壮、 傣、哈尼等族的不同支系进行识别,亲自确认彝、白、 傣、苗、回、佤、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顾、 藏、瑶等族属的 68 个具有不同称谓进行了族体正名 或归并。1953 年,林耀华先生受中央民族事务委员 会派遣,率队到黑龙江和内蒙古,对达翰尔人进行 民族识别。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先生主导写成报告, 确认达斡尔人在历史上虽与蒙古族同源,但因条件 变化,已经形成不同的特点和认同意识,宜于识别 为单一一民族。这一意见在 1954 年被中央人民政府 确认。中华民族于是又添新成员。

五、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1952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数,民族学在新中国的高校中几乎消失。1977年“文革”余烟未尽,先生即致信中宣部张平化、于光远等同志,强调恢 复民族学的重要,使“民族学”进入当时中央领导 工作讲话。1981 年,先生又给杨静仁同志写信,说 明复办民族学系的必要,终于取得支持。冰心在纪 念吴文藻诞辰九十五周年的讲话中说:“他们就是 这些学科在中国历经沧桑的见证人,正是他们的共 同努力,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 在当今社会得以发展壮大。”

关于《金翼》:


《金翼》的全名为《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金翼》的写作始于1940年。当时,林耀华先生已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哲学 博士学位,他的未婚妻饶毓苏女士也已在另一小城 诺桑普敦(Northampto)一所大学获经济学硕土学位。遗憾的是饶女士因患肺病不得不留美就医,林教授也因此而羁留在哈佛,做些统计与助教一类的 工作,时而乘车探望毓苏女士,往返于诺桑普敦和 波士顿康桥(Cambridge)之间。就在这段闲暇时间里, 他萌生了写作《金翼》的念头。“因为是自己的经 历,所以容易写”。翌年全书便脱稿了。在太平洋 学会腊斯克教授父子(B.Lasker and G.Lasker)的帮 助下,这本书于1944 年在美国出版。

1945年林教授在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代理系主任时,又对 它加以修订,并请费斯教授作序,交由英国伦敦 Rout ledgeand KeganPaul 书局在 1947年出版。1949年,日本学者还专门召集了两次以《金翼》为中心,把 中日两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社会学研究的座谈会, 会后发表了五位社会学家的见解与评论(见《思想 的科学》一九四九年七月号)。《金翼》的中文译本最早是在1977 年由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初版,是宋 和先生翻译,书名译为《金翅》。1989年,由林耀 华的学生庄孔韶博士和林耀华的儿子林宗成博士联 袂翻译,书名为《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 研究》,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47年《金翼》再次在伦敦出版时,英国社会 人类学家弗思教授为之作导论。弗思说:西方学者 “早已希望能看到中国学者的这类著作,他们作为 身临其境的参与以童年起就熟悉自己叙述的场景, 而且精通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本书就是这样一部著 作。”而对普通读者来说,“《金翼》是一部充满 丰富经历的激动人心的小说”。1980年代,林耀华 先生先后赴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以及 日本的高等学府讲学,足迹所至,学者、教授们总 会向他提起《金翼》,觉得读过后,往昔中国古老 神秘的一切,都变得比较逼真、切实了。《金翼》 是林耀华先生运用人类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次 大胆的尝试。从1940年代直至今日,《金翼》成了 国际上许多大学相关专业的主要参考书。
林耀华先生主要著作:
1.The Golden Wi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y,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1947. 中文版《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庄孔韶、林宗成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2000 年再版。 
2.《凉山彝家》,商务印书馆,1947。英文 The Lolo of Liangshan (Liang-shan I-chia)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e . New Haven, 1960。
3.《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 1951。
4.《原始社会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华人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5.《原始社会史》 (主编),中华书局,北京, 1984。 
6.《民族学研究》 (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北京,1985。
7.《民族学通论》 (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社,北京,1990 版,(1997 修订再版)。
8.《凉山彝家的巨变》 ,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5。
9.《林耀华先生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 1999。10.《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0。
11.“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 与切博克萨罗 夫教授合著 ),原载《苏联民族学》1961 年第 3 期。日译连载于《东亚民族学论文集》第 2 (1965)、 3 (1966)和第 4 集(1967)。中文版初见于中央 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 3 集 (1984),第 10-53 页。

转载自:古田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