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画笔改写双坑的命运
2020-05-30 王裕亮官网
2020年05月29


孙志纯、王裕亮等油画家在双坑进行写生创作示范。

不久前,2019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名单公布,古田县黄田镇双坑村榜上有名。这个藏身于闽东大山里的小村子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油画!

“去年,我们村成为福建省美协油画写生创作基地,也是省美协开展文艺扶贫、新文艺群体工作重点基层单位,大伙儿正手握画笔改写村庄与个人的命运。”双坑村油画产业协会会长黄文清说。

    双坑村油画虽然名气尚不如深圳的大芬村和厦门的乌石浦村响亮,但特色明显,后劲十足,素有“福建工艺油画之村”美誉。截至目前,村里现有画家、画师100多人,村内开办画室25家,在全国各地设有画廊、工作室40多家,形成了一个集制作、收购、外销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画师们创作的油画不仅在国内销售,还销往欧美和中东地区,去年全村油画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

双坑村是库区移民村,人均耕地少。在照相机还未普及时,一些村民靠祖传的画人像技艺谋生。搭乘穿境而过的外福铁路,以林秋儿、黄文清、何美金等为代表的双坑人靠这一技之长到闽南一带闯荡,香港画商将其创作的油画出口到欧美,大受欢迎。

饮水思源。1992年,黄文清等人回到家乡,把订单也带回村里制作,并开门办学,手把手传授油画技艺,双坑人在致富路上打开了“人从众”模式。

然而,近年来,因油画出口订单减少、从业人员数量增加、生产成本提高,画师们开始面临价格竞争和销路不畅等多重压力。

难题如何破解?去年7月,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和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来文到双坑村开展专题调研,现场“把脉”。

“文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文艺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就是考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王来文认为,油画制作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品位,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而且成为双坑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

调研一结束,省美协就将成立“油画写生创作基地”纳入工作日程,助力双坑油画提升发展空间。

2019年10月15日,福建省美协双坑村油画写生创作基地成立。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孙志纯,福建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油画家陈明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裕亮,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冯巍等都成了双坑村的“编外教师”。

通过名家理论授课和现场创作示范,双坑画师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大幅提升。其中,吴祥胜、黄秉平、林京东、武强等一批年轻画师,投身墙画绘制。城东街道利洋村墙画是他们承接的墙画第一单。把数尺画布变为十多米高的建筑外墙,这是不小的挑战,可他们硬是凭着不俗设计和精心制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色彩明快的画作在村里举办的首届柿子丰收节惊艳亮相,双坑墙画市场随之打开,县里其他村子相继发来邀请。

对善于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双坑人来说,墙画绘制不只是新的谋生手段,还是传播文明的好载体。在有着千年历史的桃溪村七保书院外墙上,出现了与书院文化吻合的朱子家训和尊师重教题材画面。闲暇时,村民们会带着晚辈到此看图讲故事,孩子的启蒙教育在一幅幅彩绘典故中开启。

来采风创作的人多了,油画产业渐渐旺起来,越来越多的双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

采访中,记者正巧遇到从厦门回村定居发展的画师林秋儿。“家在这里,艺术之根也在这里。在外打拼多年,我想回家了。现在和外面的客户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回到家乡发展,反倒节约成本。”作为最早出外打拼的一批画师,林秋儿也选择了回归乡里,并开办了一间画室,促进村里的产业发展。

和林秋儿一样,越来越多的在外双坑艺人心念故土,选择回归,在家通过网络接收国内外订单样片。

“我们正想方设法把在外从事油画制作的人才吸引回来,把产业做大做强。”双坑村油画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黄行荣说。


双坑村还有位立志做“麦田的守望者”的70后吴祥芳,高中一毕业就拜师学画,早年曾到深圳闯荡,后回乡发展。她和几位年轻画师开办公益美术班,让40多个孩子周末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免费绘画班。如今,她嫁到了福州长乐,每到周末依然回双坑为孩子们上课。

双坑村的油画规模一年年扩大,名声一年年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油画村软硬配套环境,在资金投入、吸纳人才、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和便利。

经多年建设,村里建成占地15亩的文化公园,在其中占地275平方米的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一楼被定位为免费油画培训基地,二楼是钢笔画展及油画展厅。中心还特别配套了11间画室,专门提供给村内的画师创作、生活及办公使用。

画作有市场,创作有人才,双坑油画欲蓄势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