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亮:论谢投八的创作实践与艺术特质之生平篇
2018-05-05 王裕亮官网
王裕亮  男、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范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油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作品获得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福建省年度美术创作优秀奖等,2014年获得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同时大量作品被福建省美术馆、福建省文联、福建省画院、厦门美术馆、福州市政府、福建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所等海内外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近年承担和参与文化部、福建省社科等8项课题。

王裕亮
如果说传教士画家引进的西洋画和西方美术表现方法对中国美术家而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那么,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则是体现美术家主动认识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自我觉醒。纵观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发展,近现代大部分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大多都有留学阅历,其中20世纪初的留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贡献尤为巨大。他们是西洋美术的传播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变革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谢投八是其中一位,但美术界对其知之甚少。时逢谢投八诞辰110周年,通过对他的研究与考证,笔者将其部分遗作进行梳理并得以呈现,以完善和补充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谢投八,原名谢葛民、谢清火,名投八,笔名“跛公”、“力稼”,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 1902年2月出生,时值晚清封建王朝濒临溃崩、中国社会酝酿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各种社会思潮波澜涌动。谢投八早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1918年与郭应麟、周碧初等成为新式集美中学首届学生,开始浸染中国较早的现代西式体制教育,并于次年投身参加厦门“五四”爱国主义运动。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谢投八铜像
谢投八最早在美术上受到的教益来自厦门留学菲律宾和日本的画家、同盟会会员黄燧弼。1919年集美中学毕业后,谢投八进入黄燧弼创办的私人画室学习西洋绘画,并在黄燧弼的帮助下于同年12月考入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9年之后又转往法国巴黎旅学6年,前后历时(共)长达16年海外(求学)经历。1934年4月谢投八从欧洲回到祖国后,先后在厦门美专、大同中学、福建省立音专、杭州国立艺专等任教,除教授素描、油画、法文、国文、美学、艺术概论等课程外,还兼教务主任、总务主任、校长秘书等职。1941年谢投八创办福建师专艺术科,首任科主任。艺术科的创办与1907年成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专科一脉相承,在福建美术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福建师专艺术科创办起,谢投八担任长达43年的科主任、系主任以及20多年的福建省美协主席、中国美协理事等职,历经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以系统的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开启了福建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新篇章,为八闽大地,乃至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培养大量优秀的美术人才。

1919年12月至1928年谢投八留学菲律宾,进入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师从菲律宾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德拉洛沙(Fabian Cueto de la Rosa ,1869-1937)和阿莫索罗(Fernando Amorsolo ,1892-1972)等。德拉洛沙是菲律宾20世纪第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擅长肖像和表现亚热带阳光下的风景,对菲律宾现代美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样,阿莫索罗也是菲律宾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以肖像和乡村风景著称,除了善于表现光的魅力以外,追求画面的安静、平和是其绘画的一大特色。从两位画家的创作来看,他们强调色彩在空间和体积的重要作用,从印象派中汲取对光的追求和表现,同时坚持绘画基础的重要性和作品的原创性精神,而且大部分作品多在题材上表现社会底层的劳动生活。这种现实主义绘画思想对谢投八有深刻的影响,这可以从他后来的艺术创作追求和美术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无论在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现实主义艺术” 的思想理念上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按照20世纪油画家出国留学的时间和辈分来划分,谢投八和徐悲鸿、林风眠等均属于第一代中国油画家。他们出国前不但对西洋画有一定的认知,而且接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储备。在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西方的美术技法,而且也比较理性地对西方艺术的历史与状况进行观照,从而做出自己学习的判断。经过六年的学习,1925年谢投八取得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毕业证书。

谢投八1925年在菲律宾毕业照
毕业后他留在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半工半读,每天上午在学院继续研究商业绘画和人物油画。经过前后9年的学习,谢投八深感菲律宾社会当局的混乱和绘画体系的不完善,认识到欧洲才是真正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地方。1928年,谢投八离开菲律宾到达法国巴黎,进入朱利安美术学院(ACADEMIE JULIAN)学习。谢投八的艺术创作理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的发挥,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实践阶段。

法国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
初到巴黎的谢投八每天纵览于卢浮宫等博物馆之间,沉醉于达芬奇、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等文艺复兴古典大师之中。此外,大卫、安格尔等新古典主义大师也是许多中国留学生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因为他们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学院派的发展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

谢投八1931年留法时的相片

巴黎少女头像(18X30cm)1930年
谢投八早期的作品仅留存一张作于1930年的《巴黎少女》的肖像画,从造型、用笔和用色上可以窥探出这阶段受古典主义影响的端倪。欧洲油画传统的核心主要是体现在造型的观念上,造型观念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以线为主的造型倾向,如波提切利、丢勒、安格尔等;另一种是以块面为造型手段,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哈尔斯、委拉斯贵支、德拉克洛瓦、库尔贝和印象派画家等。前者趋于优美、高雅、含蓄,后者体现宏大、精深、率真。从《巴黎少女》可以看出,谢投八属于后者。画中人物结构坚实有力,尤其在眉弓、鼻球、下巴、头发等明暗交界线的转折处犹能显示出块面造型的特点。以块面为造型观念的表现手法一直贯穿在谢投八的作品中,这种简练概括的造型观念需要精深的素描造诣。谢投八在素描实践与理论上下过长时间的功夫,具有深厚的素描功底。他非常清楚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中最强调的是素描造型基础。他认为“大凡在美术史上垂名的有成就的美术家,无不呕心沥血、穷尽毕生的精力以钻研素描”。

回国后,他总结自己多年国外学习的研究成果和在国内逾半世纪的美术教育经验,于1987年出版了重要的理论专著《素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我国较早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素描专著。书中着重强调素描造型基础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素描好比人的身材,色彩好比人的打扮。身材好的,淡妆浓抹总觉相宜;身材不好的,任是绫罗披体,恐也难以掩盖陋质”,并引用安格尔“素描体现艺术的整体性……素描包蕴一切,除了色彩”。书中提到如何表现素描的明暗调子问题时,他认为应强调简化概括的块面造型,从理论上提出把物象的体积归纳为三级明暗关系,即暗、次暗和反光。可见,这些理论观点建立在谢投八留学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是对欧洲美术传统造型的深刻认识。

此外,从笔法和用色上分析,《巴黎少女》显然是吸收了欧洲新古典主义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色彩理念。作品表面似乎光整平滑,色彩过渡细腻,变化微弱,实际上它体现出古典主义艺术造型的完整统一。作品明暗调子和色彩用笔是依次渐进的,笔笔衔接;在结构转折明显的地方,清晰显现出分块造型的笔触;准确的结构、到位的调子关系使作品显得厚重、凝练、含蓄。要获得这种表现技巧,作者需具备对形体、面、色彩和解剖的全面理解,而且要具备熟练的表现能力,有如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尽精微、致广大”之意。古典油画的暗部色彩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一般偏于棕色或暗红色,或者只有素描明暗上的变化。谢投八的《巴黎少女》也是几乎接近单色,说明了古典油画的色彩特点。我们从徐悲鸿早期的《女人像》、《女人体》和他临摹新古典主义大师普吕东《西风神劫走普赛克》等作品,以及颜文樑、吕斯百、周碧初等大部分留法学生临摹古典大师作品的经历,都可以发现这个共同的特点。

《紫色的花》、《透明花瓶与花》和《瓶花》是谢投八在巴黎第六区拉丁区圣路易斯旅社住所内画的三幅静物。《透明花瓶与花》与另两幅相比,创作时间应该更早,在表现方法和色彩的使用上与《巴黎少女》异曲同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瓶花》和《紫色的花》有谢投八签名和作于巴黎1931年的字迹,作品均用块面概括来表现花的的体积,画面色彩沉稳厚重,留有夏尔丹沉着厚重和朴实的痕迹。

紫色的花(24X19cm)1931年
其中,《紫色的花》尤为精彩,笔触更趋自由灵活,手法很接近他的老师保罗•阿尔伯特•劳伦斯(Paul Albert Laurens ,1870-1934)。劳伦斯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1891年曾赢得第二届罗马绘画大奖,作品色彩明亮,用笔灵活多变,带有一点浪漫主义色彩。

作为谢投八的导师,劳伦斯同时也是吕斯百和颜文樑的老师。谢投八学习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交往甚密,许多老师甚至身兼两个学院,劳伦斯即是。1983年,颜文樑发表在《艺术世界》的《我印象的巴黎和卢浮宫》中有如此的叙述:“我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又师从了比爱尔•罗朗士为师(即保罗•阿尔伯特•劳伦斯)。比爱尔•罗朗士的父亲叫尚•布尔•罗朗士(即著名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画家让•保罗•劳伦斯),他们是著名的父子画家。这时,老罗朗士已经过世,比爱尔•罗朗士在巴黎美术学校任教,他对学生非常严格,但也非常平易、和蔼。” 在1987年常书鸿为“纪念吕斯百遗作展”撰写的“怀念画家吕斯百——代前言”中提到,“1931年秋,斯百到巴黎继续深造……他选择了巴黎美术学院的劳朗斯(即保罗•阿尔伯特•劳伦斯)做他的画师。”还有,我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徐悲鸿留法时也先后在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

晨曦(18X30cm)1930年

巴黎埃雷拉风景(18X30cm)1930年
《晨曦》和《巴黎埃雷拉的风景》是谢投八作于1930至1932年之间的两张作品。强烈的笔触,冷暖对比鲜明的色彩,并且运用刮刀大面积直接作画是这两张作品的特点,画面上绚丽的色彩显然是受到当时盛行于法国的印象派的影响。尤其是《巴黎埃雷拉的风景》,明显受益于印象派的色彩渐进变化方法,画面黄色与紫色互补交错,而笔触较于印象派更加有力且富于结构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此画时的激情,似乎在追逐着黄昏最后那一抹色彩和光线的变化。

西洋美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是印象派艺术。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印象派在吸收库尔贝的写实主义营养之后,提出走出画室直接面对大自然的阳光与色彩进行写生的主张,以及抛弃传统变化甚微的棕褐色调而去大胆表现阳光下的色彩变化的表现手法,很快受到人们的热捧。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巨大变革,可以说,西洋美术的色彩真正始自印象派——它拓宽了艺术家的色域,使画面有了新的面貌和生机。这种艺术思潮影响广泛而深远。20世纪初,身处法国的谢投八和在巴黎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可能不受浸染。从《晨曦》、《巴黎埃雷拉的风景》、《有房子的风景》、《阳光下的风景》等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显著的变化。

阳光下的风景(25X35cm)1933-1934年
对《晨曦》和《巴黎埃雷拉的风景》的色彩和笔触分析来看,它们应该要比《阳光下的风景》和《有房子的风景》两幅作品早。《晨曦》在色彩上的运用与徐悲鸿作于1923年的作品《河畔的风景》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不管是河面、树、远山还是天空和云朵都用了相近的色彩。一般印象派作品较少发现整幅作品使用刮刀作画。谢投八这两幅作品使用了刮刀,这种作画方法使作品画面更加明快活泼、生动有力、色彩丰富、笔触灵动。

在劳伦斯和印象派的双重影响下,谢投八《阳光下的风景》和《有房子的风景》等画作出现显著的变化。这阶段作品的笔触更加果断大胆,并排的用笔紧紧随着对象的形体结构在运动,而色彩冷暖则体现在受光的黄色与背光的蓝紫色的对比上,作品光感强烈,渐变的特点显著,画面比以前更加明快响亮。

书本上的静物一(25X35cm)1933-1934年
这一特点也出现在室内写生的两幅作品《书本上的静物(一)》和《书本上的静物(二)》上。将这两幅作品和前面的静物对比,可以看到明显不一样的画面。虽然还是结构块面的造型观念,但手法更加娴熟简练、笔触更加随意自由,明亮的色彩和强烈的光感带给人如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普桑所说的“绘画乃愉悦”。然而,谢投八学习印象派并不满足于为了色彩而色彩的追求。他认为色彩好比人的打扮,造型才是关键,色彩是为造型服务的。正是基于这种主张,他利用印象派的色彩去表现古典主义的造型,从而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留法期间,他作品不断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在三、四年级参加的学校人物绘画竞赛中,两次获得首奖,《母亲的肖像》(1933年,已丢失)入选法国沙龙展览。这使得谢投八在艺术上更加自信,同时也赢得同行的尊重。1933年4月2日谢投八与吕斯百、常书鸿等30人在巴黎拔地南路16号画室成立“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他与曾竹韶共同负责学会的会计。是年,徐悲鸿赴法举行中国美术展览时,看到谢投八精湛写实的作品,引以为志同道合,评价其艺甚高。

1933年在巴黎拔地南路16号画室成立“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时的合影。前排左起:曾竹韶、王临乙。 中排左起:谢投八、郭应麟、周奎、周轻鼎、刘开渠等。 后排左起:郑可、常书鸿、陈芝秀、张悟真、虞炳炎夫人、马霁玉、刘曲樵、唐一禾、虞炳炎、唐亮、胡善余、吕斯百、秦宣夫(站立)、黄显之(站立)
尽管留法六年期间谢投八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许多画幅巨大的人体油画,但是经过国内战争的颠沛流离与文革的烧毁,所剩无几。今天少数几张遗作虽难以给谢投八的艺术成就以准确的定夺,我们也只能从徐悲鸿吕斯百等人对他的评价做出间接的判断。1955年,谢投八和同事叶锡祚在上海参观苏联油画展时遇到吕斯百,吕教授当着众人的面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主任(谢投八)当时在巴黎学习时是这个……”。另外,抗战初期《宇宙风》上有一篇徐悲鸿报告赴欧举行中国美术展览经过的文章,谈到中国美术前途展望时也提到谢投八,认为中国仍有不少扎实艰苦奋斗的画家,美术界的前途是光明可期的。这也在徐悲鸿写给吴启瑶的信中“谢投八先生,弟在十余年前于巴黎相识,其艺术甚高…”中得到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