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探索者的艺术之旅 ——《心之所向——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专著解读
2019-12-01 蔡永辉
一位探索者的艺术之旅
——《心之所向——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专著解读
黄志强

一、艺术人生的执着

一位画家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尤其是个性卓著的画家,人们完全可以从他创作实践中破解出一些与人不同的特立独行的轨迹。细细品读《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一书,使我发现作者的勤奋和坚韧以及对绘画艺术有着朝圣般的虔诚,更有幸的是我能够和他一起共事在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时时能听到他的高论;遗憾的是我因忙于教学和科研与从事的艺术的不同,不能时时向他求教——幸哉?不幸哉!

蔡永辉先生学画的起点是缘于他对绘画艺术的心之所向。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永辉的恩师郑艺在《序》中所指出的那样:“……画家蔡永辉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一路走来,倍尝艰辛,不断演绎着一个个探索创新的故事。”生活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生活,只有有心人才能把生活转换为艺术。永辉说:“生活中,难免有琐碎的杂事支离着我平凡的日子,甚至无瑕与画画的专事。然而对享受生命的依恋和不羁的想象,总在我的画中流露,有时不知不觉地想着高兴的事,捕捉着生命的情,以画画传达我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同时,画画的快乐体验使得内心就像冬天里悠闲时被缕缕阳光倾洒着,无比轻松!”[1]这就是永辉先生对艺术的感受,也即他对艺术人生的拷问。

强调基础性。永辉先生习画是经过严格的学院派训炼的。大学毕业前后,他得益于翁振新、李豫闽、杨思陶、王维新、关维兴等名家的指导,而后径直步入油画、水彩创作的。从他作品中即可获知他有扎实的造型基础。素描虽在书中没有提到,但平时蔡永辉却不时流露出对素描的关切,有“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的情结。他常说素描是基础,要培养兴趣,要经常画,因此他对素描的认知十分明确。这种明确的艺术指向缘于徐悲鸿先生的主张,同时也是永辉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苦心追求的结晶。因此永辉艺术造型非常准确。
转益多师、多学历是永辉先生从艺的特点。从福建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研究生、全国水彩人物高研班,作为福建择优选派德国莱法州的艺术交流代表,复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访问学者,锐意进取、永不满足是永辉先生的性格。我与他相比,因生性懒散,疏于交流,是所谓“独学无友,孤陋而寡闻”者也,所以我非常敬佩把学习当做乐趣和人生起点的人。在我的好友中,莆田学院艺术系吴克强副教授也是这样的。蔡永辉先生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锐意进取是分不开的。德国莱法州之行,使永辉有机会对艺术观念进行了一次理性的思考。在法国参观卢浮宫、逢皮杜现代艺术馆、德国卡塞尔当代艺术文献展等多家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后,他一遍又一遍梳理着自己的艺术主张,终于在一片思想海洋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那是什么样的艺术取向呢?他说:“我清醒地意识到艺术的创作价值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寄情于山水的再现技能了,真正的当代艺术价值,应当有更多的人性思考与社会关怀。”[2]

艺术实践能开阔人的眼界。在欧洲接触更多的艺术家后,蔡永辉先生越发明白他们言语中所表述的艺术“古董”二字的含义。站在时代艺术面前,不由的他不把眼光放置在人类文化的高度。他从历时性纵向来展开学习。譬如他的水彩人物,远绍油画人物,近接风景,自成一家。他的油画艺术在这一段时间内因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强烈碰撞,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理清了每一笔一色的走向和如何发展。永辉先生知其艺术的个性所自,神韵所自,感觉就非一样,也就占有了其艺术制高点,不至于在兹念兹。

学识修养能提升画家的人生境界。在《水木清华》篇中,蔡永辉先生把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访问学者,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是非常难得的:“随着校园的车流行驶在烈日下的林荫大道上,惬意、清爽和自豪感伴着脚踏板,一下、一下地把青涩年代的朝气重新踩了出来,蓦然又回到了当年的懵懂岁月,刹那间有了那满满的纯真与幸福。”[3]进修学习的好处是广见闻,与名家游,取长补短,了解其他高校教学规律,无论对自己的创作和我校的教学都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永辉在清华大学访学期间,得到中国著名油画家郑艺教授的热心指导,画艺大进,也加深了他对艺术的认识,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过程,也是他英勇精进的过程。在此几年间,他的胸襟更开豁,眼界更深远,也养成了他边创作边思考的习惯。他感慨道:“至少,我多年对艺术的思考再次得到梳理提升,有许多因思维迷失的漏洞也同时得到了修复,这纯静的文化艺术养分使自己愉快地吐纳着,倍感时光的飞逝,我又怎能拒绝知识的恩赐而怠慢呢!”[4]

 二、人文主义创作理念
绘画环境对于一名画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闽南画坛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创作氛围是十分浓郁的。老一辈画家中以李硕卿为代表,李硕卿的成名之作《移山填谷》,1958年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美术展览,引起了海内外美术界的强烈反响。当代画家中有江松、黄国强、郭宁、薛君宁、黄坚等一大批人。可喜的是在泉州地区还活跃着一支水彩画家的团体在进行艺术和学术探究,永辉先生处身在这样的绘画环境中,必然受到它强烈的影响,并参与其中,发挥他应有的学科带头作用。

作为闽南画派的创作型画家,蔡永辉先生得力于母校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题性创作训练的结果。那么,他为什么能一步而入色彩的如来地呢?因为每一个人对于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一个敏感区域,色彩在永辉先生艺术的敏感区域内,所以他能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其次,绘画语言本身存在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这种表达要有别于他人,也要有别于自己,因此必须在技巧上有新的把握和新的发现。永辉先生的油画水彩语言属于传统与现代、具象与形象的结合。他说,他喜欢传统并自觉回归传统,但此时的传统并不会禁锢他的艺术精神。他以为一旦放下思想和技术包袱时,绘画就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目前画坛上的创作方法很多,有以传统代替创作的,有以写生代替创作的,有以摄影代替创作等。那么一名画家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创作标准和情感世界呢?当蔡永辉先生清楚了中国百年油画和水彩画发展历史及审美思维后,他把眼光投放在人文主义创作理念上,并有实践和理论的阐释。永辉先生力主创作必须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强烈的创作、创新意识日趋呈现在他艺术精神中。他以为思维模式的拓宽、形式语言的强化、时代文化的关注思考,是他的成功之所在。在表现形式中,永辉先生不安于现状,十分看中形式的变化与发展,从不满足于被动的摹写,因此伴随着内容和手法的不断调整和深化,他的绘画形式也逐渐明朗化。

艺术创作贵在厚积薄发,基本功的积累对每个画家都十分重要。永辉先生长期来致力于油画的创作探索,并着力绘画语境的拓展,他对中西绘画实践和美学理论均有所涉猎,现代的水彩画似乎也得到他的青睐,并把油画与水彩两者的表现达到互为融通的地步,熔思想与情趣于一炉,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永辉在《絮谈绘画的创作方式》一文中强调“意识观念”:一是直觉,二是理性。所下的定义非常富有哲理:“直觉没有理性的深邃与严密,理性没有直觉的敏锐与生动。绘画是在理性与直觉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5]即无论是激情的表达,还是在习作或创作中,其本质应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但是永辉先生个人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对形神、气韵的敏锐捕捉,似乎偏向于直觉的表达,他说直觉将他的艺术导向更高的层次。

永辉先生的创作方法与他人文主义的审美意识有关,他把吸收自西方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点彩派、野兽派等油画技法分为点线面等方面进行分解,以自身出发,了解和研究自我,以寻求一种旺盛的艺术创作灵感。永辉先生写生的一个特点是走到那就画到那,他的很多油画和水彩画作品努力向人们展开了它不同的艺术意境,集中再现了德国风光、西藏牧区、周庄古镇和惠安渔村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值得一提的是永辉先生在清华美院当访问学者时的一系列油画人体习作,造型整洁大气,用笔老辣劲健,色彩丰富敦厚,堪称典范。在创作中,他还把油画常用的规则进行大胆的改造,极大程度地规避了“三维”表达的思维共性,并强调画面单纯因素的构成,使色彩的表现不停留于物象的表层。如荣获中国油画大展优秀奖的《南音清曲二联画》作品,画面静中有动,它生动地再现了南音演奏的场面。其成功之处,就是得力于他深厚的本土文化背景和绘画语言的体验。他期望从南音的气质韵味中体会、借鉴中国画文化的意象切入,以其传统的情感境界去把握古典音乐之韵味。该作人物造型庄重而不失典雅,对称中又显变化,体现出一种古典的意蕴美。构图中,永辉先生采取了中国画的二联画的对称平面构图形式,上眉以中国古代木刻印刷的老宋体写成的“南音清曲”四个字,既突出中心含义,又能以图文相衬的独特形式烘托出浓郁的中国人文的审美情调。

    永辉先生对水彩画用水也有独特的体会,不同分量的水和色,不同的用笔方式和渲染性不同的纸对他来说都会产生丰富多变、水迹淋漓的色彩效果。他的水彩风景和人体习作,水色淋漓,能得其色趣和水趣。明代袁宏道说得好:“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诚哉斯言。永辉这种表现性和抒情性结合的色彩表达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创作取向也由原来的写实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写意,佳作叠出。

近水楼台先得月。闽南乡土题材——惠安女形象也吸引着蔡永辉先生的创作视线。惠安女独特的绘画性主要体现在服饰美和惠安特有的风情美上,它是画家创作时有意识的表现元素。对于惠女形象——阿芳的创作心得,永辉先生说:“我们绝不要把惠女的美丽和劳作理解为她们唯一的表现内容,因为绘画造型艺术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关注和本真的追求。”[6]如果不是这样,对她们的过去和现在的解读就有了偏差。所以对惠女在现实中的不同生存状态的关注,为永辉先生水彩画艺术创作的人文的特质。他以为:“在如何升华传统惠女的靓丽形象上,尚有许多可挖掘、可艺术化的空间。”[7]因此,永辉先生在创作该系列组画惠女阿芳造形象时,除了保持惠安女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外,他特别注重图式的象征内涵,对人物比例、服饰物采用了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重新作了有别于以往严谨形象的诠释,进而强化了惠安女形象本身内在的秀丽、娇美、梦幻以及带有青春年少特有的憧憬浪漫情怀。早在1986年,永辉先生就以写实的手法创作了《风和日丽》、《春晖怡然》水彩作品。《风和日丽》作品避开了人们司空见惯的劳作肢体形象,描绘的是一位中年惠安女站在窗前遐思的情景,窗外一拔阳光照射进来,预想着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人物性情淡定,气氛宁静而温馨。由此确立了永辉先生水彩画的审美走向和表现手法,即偏于诗意化的一种艺术创作方法,为他写实性绘画风格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其“自然朴素的颜色才是最美的色彩观”也印入他的脑海中。由于扎实的色彩功底和表现手法,永辉先生的水彩画代表作《风和日丽》入选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

三、人文精神的化育
     每一个画家的成长都有自己历程,从《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中我们可以考察一位画家成长的轨迹。像许多著名年轻画家一样,人们可能看到了永辉先生独特绘画风格,但是他艺术的发展过程,他坚持了哪些方面,创造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与别的画家卓然独立?我们从他书中均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永辉先生的成功,除了功力的磨砺之外,还涉及到一个人的天资、禀赋、悟性、灵气、机遇等许多因素。至于艺术创作方面,永辉先生的绘画实践观,具有效法的意义,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智慧光芒。于是,为了总结阶段性经验,回顾过去的得失,永辉先生撰写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当代水彩画家——蔡永辉》、《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等专著。特别是《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为我们了解永辉先生油画与水彩艺术打开了一扇天窗,送了一阵清凉的艺术之风。永辉教授的这部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在创作、研究领域两位一体的特有成果。全书分为人物篇和景物篇两部分,共15篇论文。品读其文,永辉这类来自实践、有感而发的文字,远比一些故作姿态的空头理论家的文章,更能触及创作的实质问题,也更有意味和指导意义。品读其作,深远澄明,如见其人,一位温文尔雅,蔼蔼然,翩翩然的文人画家形象,如在眼前。

展览是时代的一道文化大餐。展览可以回顾自己的艺术历程,总结经验,听取各方意见,提高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其意义不言而喻。从1998年至今,永辉先生在自己艺术的各个阶段,也不失时机地举办了6次个人画展,其中包括《闽南风情》水彩画展、《唯美至上》个人水彩、油画作品展,《雪域梦·享》个人展,以及2007年在德国BADEMS艺术宫画展和2009年在清华大学美院举办的展览等。其反响一次比一次大,特别是他在德国BADEMS艺术宫以东方绘画的自由性与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作品观摩展,得到了德国艺术家们的广泛好评。每一次展览,永辉的艺术与使命、理想与抱负、修养与见识,总是立体而坦诚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黄志强 2012.年6月2日于泉州师院美院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