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责任与使命
2019-11-17 蔡永辉
一位画家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尤其是个性卓著的画家,人们完全可以从他创作实践中破解出一些与人不同的特立独行的轨迹。细细品读《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一书,使我发现作者的勤奋和坚韧以及对绘画艺术有着朝圣般的虔诚,更有幸的是我能够和他一起共事在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时时能听到他的高论;遗憾的是我因忙于教学和科研与从事的艺术的不同,不能时时向他求教——幸哉?不幸哉!

蔡永辉先生学画的起点是缘于他对绘画艺术的心之所向。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永辉的恩师郑艺在《序》中所指出的那样:“……画家蔡永辉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一路走来,倍尝艰辛,不断演绎着一个个探索创新的故事。”生活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生活,只有有心人才能把生活转换为艺术。永辉说:“生活中,难免有琐碎的杂事支离着我平凡的日子,甚至无瑕与画画的专事。然而对享受生命的依恋和不羁的想象,总在我的画中流露,有时不知不觉地想着高兴的事,捕捉着生命的情,以画画传达我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同时,画画的快乐体验使得内心就像冬天里悠闲时被缕缕阳光倾洒着,无比轻松!”[1]这就是永辉先生对艺术的感受,也即他对艺术人生的拷问。


艺术实践能开阔人的眼界。在欧洲接触更多的艺术家后,蔡永辉先生越发明白他们言语中所表述的艺术“古董”二字的含义。站在时代艺术面前,不由的他不把眼光放置在人类文化的高度。他从历时性纵向来展开学习。譬如他的水彩人物,远绍油画人物,近接风景,自成一家。他的油画艺术在这一段时间内因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强烈碰撞,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理清了每一笔一色的走向和如何发展。永辉先生知其艺术的个性所自,神韵所自,感觉就非一样,也就占有了其艺术制高点,不至于在兹念兹。

人文主义创作理念

绘画环境对于一名画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闽南画坛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创作氛围是十分浓郁的。老一辈画家中以李硕卿为代表,李硕卿的成名之作《移山填谷》,1958年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美术展览,引起了海内外美术界的强烈反响。当代画家中有江松、黄国强、郭宁、薛君宁、黄坚等一大批人。可喜的是在泉州地区还活跃着一支水彩画家的团体在进行艺术和学术探究,永辉先生处身在这样的绘画环境中,必然受到它强烈的影响,并参与其中,发挥他应有的学科带头作用。

作为闽南画派的创作型画家,蔡永辉先生得力于母校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题性创作训练的结果。那么,他为什么能一步而入色彩的如来地呢?因为每一个人对于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一个敏感区域,色彩在永辉先生艺术的敏感区域内,所以他能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其次,绘画语言本身存在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这种表达要有别于他人,也要有别于自己,因此必须在技巧上有新的把握和新的发现。永辉先生的油画水彩语言属于传统与现代、具象与形象的结合。他说,他喜欢传统并自觉回归传统,但此时的传统并不会禁锢他的艺术精神。他以为一旦放下思想和技术包袱时,绘画就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人文精神的化育

每一个画家的成长都有自己历程,从《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中我们可以考察一位画家成长的轨迹。像许多著名年轻画家一样,人们可能看到了永辉先生独特绘画风格,但是他艺术的发展过程,他坚持了哪些方面,创造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与别的画家卓然独立?我们从他书中均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永辉先生的成功,除了功力的磨砺之外,还涉及到一个人的天资、禀赋、悟性、灵气、机遇等许多因素。至于艺术创作方面,永辉先生的绘画实践观,具有效法的意义,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智慧光芒。于是,为了总结阶段性经验,回顾过去的得失,永辉先生撰写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当代水彩画家——蔡永辉》、《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等专著。特别是《蔡永辉油画与水彩创作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为我们了解永辉先生油画与水彩艺术打开了一扇天窗,送了一阵清凉的艺术之风。永辉教授的这部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在创作、研究领域两位一体的特有成果。全书分为人物篇和景物篇两部分,共15篇论文。品读其文,永辉这类来自实践、有感而发的文字,远比一些故作姿态的空头理论家的文章,更能触及创作的实质问题,也更有意味和指导意义。品读其作,深远澄明,如见其人,一位温文尔雅,蔼蔼然,翩翩然的文人画家形象,如在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