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
2018-11-19 刘文官网
纯粹—区域绘画的本元性回归

文/刘文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不断融入世界文化行列,区域性绘画这一文化艺术现象在不断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纯粹魅力越来越吸引大众的关注。区域大致相同的绘画艺术家,在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传承传统绘画意蕴的同时又追求着各自的审美诉求与语言形式,他们站在当今的文化视觉探究艺术,追寻千百年来艺术发展的精神与当今的艺术发展方向,既表现出艺术家的个性也表现出区域的纯粹性。

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成都与重庆中间、资水之北的资阳地区,被誉为“蜀人原乡、三贤故里”,这里聚集着一群执着的绘画者,他们或为朋友,或为师生,年龄不同,画种不同,风格不同,但相同的巴蜀地域文化养育,相同的情趣,相同的艺术追求精神,使他们组成一个纯粹的绘画社团“一画社”。“一画社”之名一源于石涛的“一画论”,《石涛画语录》“一画章”里指万物形象之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画”,“一画”是绘画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是绘画的根本法则,画家把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对于山川人物之秀,鸟兽草木之情,池榭楼台之度,就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就能获得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一画社”之名也源于老子哲学,老子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道” 就是朴,就是混沌,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大象无形”,从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到“一”,就是由无形到有形,“一”是新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一画”者是形象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是万象之根,“一画”中包含各种形象、手段、方法、材料、画种、观念、意识等,“一画”落下,劈开混沌,形象产生, “一画”而始,“一画”而聚, “一画”而境。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地”,这是画家万利民的创作主题也是他的生活境界。无论外界如何熙熙攘攘,万利民都安之若素,在自己的画室里感受花草虫鱼的生机与欢乐,在自己的花鸟世界里经营理想的精神家园,舞笔弄墨间,一朵花,一只鸟,一片叶,一丛草,浸透着共鸣、宁静与快意。天赋与勤奋涵养了万利民的艺术修养,造就他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对花草、虫鱼、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对眼中之景、胸中之物的无法有法的任意转化。近年来画家钟情于宋人画意,追逐宋人作品的润泽雅致,认真研修工笔画的细腻严谨,把握其技法意趣,将花鸟山水中枯木、花草、鸟虫表现得质朴清新,含蓄隽永,在品味、研究、描摹、表现之后,体味那份超然自得、淡泊静谧、优雅简约。

中国画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所谓绘事,清韵之事,气韵为本。为创作出具有生命的鲜活画作,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多年来,万利民尝试从写生入手,认真观察、体验,以敏锐的知觉去体悟物象的细节,去探寻发现那些不为人所感、易被人忽视却又具有表现意味的细节,用传神与会意的手法描写出眼中的自然,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渗透客观物象之中而又超越客观景物,艺术地表现出自然造化蓬勃的生命活力。无论是巨幅创作还是扇面小品,将轻重虚实、疏密聚散、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穿插交错、前后加大层次而又互相呼应、并合理处理空白、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依托等多种技法相结合,并侧重于内心的观照与沉潜,从个性心理喜欢的角度去体验审美对象的本质,追求自然现象与本体精神的契合,以灵感启发想象,想象促生灵感,灵感再度引导想象,循环往复,使灵感、想象、构图和意识交织升华,并以恰如其分的形式表达语言,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限于无限之中,以刹那昭示永恒,从而表现出随意随缘、自然恬淡和清逸高远的神韵和一种穿越时空的、流动着的视觉感受效果。“注重自然写生而又轻松地去描写自然,渴求达到一种一切匠心和雕琢都不露痕迹的和谐轻松境界,以自由、纯净、诚挚之心去对待自然、生命与绘画,努力在感悟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更多的精神超越。”是画家万利民对自己绘画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宇宙万物给予我们无穷的创作源泉,围绕艺术家思绪的是如何去选取并有目的地创作,具象写实油画不是对表现对象的简单再现或描摹,它是通过画家对表现对象的思考、经营、创造达到画面视错觉的抽象构建,在不同的场域里显现,从而创造出极具艺术品位的作品。怀揣着对艺术的酷爱与激情,对信念的执着与追寻,刘文在兜兜转转的生活中,学会了舍得、放弃,回到了艺术这个原点,追求自己单纯的艺术世界,坚持具象写实油画的创作,作品深受古典主义绘画浸润,将古典主义元素运用到其绘画中,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无论人物画还是风景画,无论写生还是创作,严谨、均衡的结构,擦、刮、蹭、扫、拖的肌理质感表现,轮廓线的虚实强弱处理,背景与主体的融合,都为表现厚重而朴素,清新而柔润,含蓄而典雅的艺术效果。作品对视觉表象、不同的因素的处理是画家内心的一种特殊艺术情结,通过画面形式感呈现出戏剧性矛盾空间,挖掘被忽视的、有意味的瞬间,营造沉静、唯美、典雅和充满象征与现实交融的诗意画面。

“当代艺术已超越‘视觉审美’价值,画不是艺术作品的全部,而只是艺术家心与灵的痕迹,是感知艺术家心与灵踪迹的媒介,艺术创作是内与外交流沟通的‘心灵’的体验过程,艺术作品就是内外交流沟通的‘心灵’的体验觉知的呈现,艺术欣赏就是洞察踪迹追寻‘心灵’的共鸣,获得‘心灵’的内化体验。 艺术应消解 ‘色’‘相’视觉美,回归 ‘心’‘灵’精神美,探索书画时的状态及通过书画感知精神的觉醒意义,放弃对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法则、艺术观念的执着,不被相所迷惑,回归生命和书画本元状态和意义,真实的记录生命当下的心灵迹象,随着心灵对话的不断深入,不断进行自我灵、心、身的净化,所谓的艺术美和艺术风格就随之自然而然地呈现,外在美(色与相)随之内在美(心与灵)自然流露。为风格而风格,为美而美,不可得,‘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环中。’” 这是画家埊云的艺术体悟。

当代水墨的技术语言、表现手法有别于传统中国画,埊云选择了现代绘画语言作为自己水墨实验的支点,画面中出现的笔墨痕迹,符号、点、线、面的锥砌,既表现出对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的嫁接,也反映出当代水墨实验绘画具有的当代意义的嬗变。埊云的创作弃繁择简,单纯中觅如来,画面自然而然流露的情绪与画家对待生活的态度相匹配,表达内容、语言、形式、过程都与“心灵”链接,水、墨、纸、笔都呈现生命的迹像,蕴涵着生命的灵性,人形、佛影等“元”符号,力求深度觉知,格物见性,追求回归艺术本元性的水墨艺术—— “元”水墨。如“佛光”系列的创作,直破“色、相”,直指本质,选择不书画眼睛看见的佛像石刻,而书画代表痛苦、纠结、茫然无知的人形符号和慈悲、光明、智慧、空性的佛影符号,通过这些图像符号展示佛性的正能量与人性的负能量的对话,是象与意、假我与真我、人性与佛性、心与灵的对话,试图在两种能量碰撞中唤醒精神的深层次觉醒。埊云认为书画具有净化心灵、内化生命、优化生活的本质,追求“本真光明、慈悲喜悦、清净无为、自在从容的精神品质和单纯精微、混沌能量的画面品质” 是生活与艺术的目的与方向。

高超的绘画技法是实现绘画精神内涵的重要要素,坚实的绘画技艺为创作的奇思妙想锦上添花。出生于艺术世家的匡晓英,深知绘画中技法与精神、艺术境界与生活体验的关系,几十年勤耕绘画,寻师访友,结群外出写生,这使她拥有坚实的基本功,山水作品在纯熟的中国画传统技法下,已逐渐显露出其特有的艺术审美与个人气质。

画面沉稳,情调幽深,是匡晓英作品的特点。丛林和水域,象征不同意识层的镜像叠合,将我们带入她心中的风景,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她那善于观察、提炼、描绘山水镜像与精神的能力气质。如《静听松声》中,一角岩石伸出,恰到好处,一泓溪水,淡淡水气,静显晨露之态,枯枝松虬,盎然生机,小桥茅屋夹杂山涧,氤氲之中几许生趣,画面轻重、虚实、疏密、聚散相互呼应,多层次衬托,多笔法结合,抒画之意,涵诗之情,境味隽永,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和境界。

“人一生,都应该有一座山,可以一辈子不登,但心中一定要有,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方向,艺术于我,便是如此。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了解着世界,其实唯艺术让人更谦卑一点。对我而言,绘画里面有人生,会透露最真实的自己,绘画里面有表现形式,可以变成找回自己的过程。现在的我,还没有资格清理生活的冗余,只能晒晒自己的虚拟世界,思想中的精神驿站。如果艺术滋养了你境由心生的能力,可以不用去遥远的地方,便能看到有趣的风景;如果艺术,培养了你不逾时代的超脱,你便可以透过古人的点墨留香,域外的管弦交响,欣赏灵魂中自己的样子;如果艺术,教会你不要被生存的直觉蒙昧,那么一杯茶的滋味,一朵花的开放,你都会体会到幸福。”这是才女画家谢英对人生、对绘画、对艺术的认知与感悟。谢英善画善文,常常一幅画附一首诗或一则短文,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独到的见解、艺术的高度流泻笔端。良好的艺术教育,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的生活经历,开阔的艺术视野,决定了谢英绘画的高度,作品独特的个性、自信与坚定,带着时代的强烈精神印记与视觉精神祈求。

山水画引人之处,不只在于造型笔法、奇险画面把控的天赋,更在于对画面敏感把握的天性与自我体验相互渗透,产生出一种山川意境融合的气息,展现出对时代审美的思考,这正是卓志英作品的特点。她说“十年前提笔开始学国画的时候,以为一张宣纸,一直毛笔,一滴墨,足以支撑起中国画一说。渐行渐悟,才知道方寸之间关联太多。所谓笔,所谓墨,所谓黑白对比,所谓阴阳虚实,其中的一点,都要让作画之人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加以证明。笔墨取决于天赋、才情、修养,综合体现画家的个性品质。有什么个性,就有什么笔墨。当然,细心读古画,找准几位先辈,痛下功夫研究,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只有通过对古人的学习,以及和大自然的对话,通过写生把临古的笔墨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才能在创作上加以合理运用。”不只绘画,卓志英还喜爱阅读书籍,她把读书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对画论的研读,画论是古代画家文人对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的精辟见解,读画论能帮助理解画理与画法,比如明代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这就是说气韵生动并非表面作气氛渲染那么简单,要以笔墨层层生发写去,使画面鲜活意深,作画的重点不是把画面画得如何漂亮,而是要用笔一气呵成,做到生动,这就是画理;第二境界是对文学书籍的研读,这类书能让画家增加无尽的想象,不能想象一个读不懂古诗的人,能画出好的有意境的山水画;第三境界是对哲史类书籍的研读,这类书能让画家拓展知识面,提升人生智慧。

传统写实绘画不意味着保守,当代流行艺术也可以成为当代艺术观念之有效承载方式,当代艺术重要的不是风格,而是观念表达中风格的有效性。运用写实的油画语言,塑造中国的意蕴,是80后画家李衡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李衡性格豪爽、谦虚勤奋,对生活充满激情,一直以西方绘画方式传达东方传统精神,在古典与当代之间寻找,在典雅与质朴之间转换,在形色内容和精神之间关联,在一幅幅作品中努力把绘画方式的多元选择和自我的个性展示出来,使艺术超越语言表层、外在表象,进入到视觉之后的艺术表达与观念范畴的思考中。

 “绘画对我而言是内心世界的宣泄,自我的独白。我希望用具象表现的方式、沉静含蓄且强烈刺激的形式、灰色的调子将自我的感受、情感、情绪传递。女性如同花,将花作为女性情感的载体,花也有了欢快,苦闷、美妙、低落、兴奋,冷静的情感情绪。”这是画家刘艺孛对自己绘画的阐释。作为90后画家,刘艺孛常用一种自传式的图式,述说90后们成长的故事,传递对时代生活的感悟,作品风格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如同盛开的玫瑰花,璀璨夺目,芬香扑鼻。如《花语系列》中,文静清纯的少女在虚无空旷迷离的不确定的画面环境表象下流露出天真俏皮又静谧的神情,这神情潜藏着青春期少女对未来人生迷茫、期许、向往的人生态度。《角色》系列作品回归写实油画,现实的人物与舞台戏剧人物的组合,实现着角色的互换,戏剧角色映衬生活角色,一面历史,一面生活,作品风格在清新中显稳重。刘艺孛的系列作品在审美和价值观方面打上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时代的烙印,追求新潮,弘扬个性,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绘画挣脱传统的裹挾,避开潮流的引诱,淋漓酣畅的追逐自己的审美世界,彰显学术追求与品格的纯粹性,只为作画,无问西东,这是“一画社”的旨趣。艺术家们的从艺道路各有不同,风格、形式迥异,但追求的共同目标相同,“纯粹”是“一画社”的关键词,也是几位艺术家的人文素养与情怀,艺术家们以对绘画的热爱相聚,谈天说地,在绘画之路艰辛而漫长的跋涉中,回归艺术的本“元”,积淀艺术功底,挖掘艺术情感,开拓艺术境界,寻找艺术创新之路。 

深圳大学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8.6.30

作品欣赏

刘文作品

刘文,生于四川,深圳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大学毕业,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结业,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广东画院签约画家。           

油画被中国美术馆、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深圳报业集团、广东画院等收藏油画获全国优秀奖、省金奖、银奖、铜奖等入选国家级美术作品展20次(“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写实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百家金陵油画作品展”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等) 

《秋日时光》   130X180

《梯》130X180cm -创作:2017年10月 

肖像之象之三

肖像之象之四

《肖像之象之六》油画 70X90cm 创作:2017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