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 致意趣
2018-04-08 柳财顺
尽精微 致意趣
——柳财顺与他的工笔动物画艺术探微
 
纵观中国古代美术史,是没有专门使用过“动物画”一词的,动物画这一概念,直接或间接涵盖在花鸟画、畜兽门、花竹翎毛等分科当中。后来,以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和主题的绘画作品,统称为“动物画”。中国画表现动物题材基本上分为走兽、翎毛、鳞甲和草虫等几大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绘画方式和技法程式。如盛唐名家韩滉、曹霸、韩干,五代黄筌,宋代李公麟,明代边文进等都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对马、牛、芦雁等动物精致细微的刻画,不仅描绘其形,在畜兽质、动、性情、意趣等方面的刻画达到了极致,成为后人学习的表率。由于表现形式的差异,写意动物画和工笔动物画在形体结构和个体细节的表现上各不相同。工笔动物要求结构准确,形象生动,刻画深入,而写意动物要求在造型上以表“意”为主,在形式上写“情”。当代众所周知的徐悲鸿善画马,黄胄善画驴,张善孖画虎等都能在动物画题材的表现上独树一帜。
动物是有情感和性灵的。选择花鸟画中的走兽画科作为艺术表现的研究课题,并用工笔画细致的方式去表现它,参透传统意趣,是不容易的。宋代易元吉选择以猿猴为绘画的对象,描绘猿猴在树上忘情追逐打闹,感受的是生命的舒适和自由本性的追求、大自然的惬意和美丽,不觉让人有隐逸之思。一幅以动物为主的国画,其“立意”直接决定画面的主题,而构图、技法类皆为立意服务。哪怕是一只独立的兔子,一头皮质华丽的金钱豹或是拥有一身棕色毛的猴子,也不只是简单地描绘其外表,更讲究肉骨兼画,体现动物的灵性,通过与人亲近的动物画,来传达人类与动物的情感意趣,同时赋予了对生态、野逸、和谐等的向往。
当然,要体现一幅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画面,没有具体落实到形式语言、笔墨技法、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是空谈,特别是细微的动物工笔画。为了使动物画增加体积感和厚重感,传统的渲染技法在分染、平染、罩染、烘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技法作用,增强了画面气氛,突出对象。而突出表达的动物主体以丝毛法呈现,且无论经多少次重叠的丝毛都不能将动物的皮毛丝成团,必须在每笔之间留呼吸的空隙,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皮毛的质感,一动一静,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有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丝毛法的过程必须顺延着动物的结构线,有肌肉组织的附着感,期间丝毛法与渲染等交错使用,达到融合自然,贴切真实,恍如呼之欲出。特别是动物眼神的描绘,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动物也有一定的思想感情,也有喜怒哀乐、凝神顾盼,所以动物眼睛的描绘就成了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最体现细致入微的地方。如画眼睛时,首先用赭石调墨,或胭脂和藤黄勾勒眼眶。在画眼眶的颜色中加入少许的墨,用它勾勒瞳孔,趁湿用蘸清水的笔将勾勒线润开,并染出玻璃体的质感。用藤黄加少许曙红在眼眶里染出眼睛的颜色,特别注意染出湿润感和光泽感、眼睛的质感,只有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它的精神气质,尽显意趣横生。主体与景的呼应、动物的动态、景物的穿插、色彩的烘托、疏与密的关系都成为构图的每一个重要因素。在确定主体动物画后,最重要的是对环境背景氛围的营造。把动物置身于秋林野壑,还是嬉戏于山间小道,抑或是穿梭于杂事虬枝间,都要融合地身临其境,所谓“如诗如画”,如《寒山秋水图》题诗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在一壑秋声、山间寂籁的氛围中,环境的安静与动物的动态、热闹对比,这闹恰如其分地使静似乎更安静了,精致细微的兔子在嬉闹,生动活泼的喜鹊在枝头呼应着,似乎在进行着一场朋友间聚会,和谐自然,意趣尽显。虽是秋色的调子,但植物绿竹已悄然生息地生长,地上的植被也在成熟后等待春天的生发,寒山不寒,秋水长流,在诉说着一派生机且代表正能量的气息呢。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