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雅》——韩羽:中国文化传承的力量
2018-09-05 吕超然
编者按:2017 年 8 月 5 日,筹备了长达近五年之久的“一带一路 中国文化行——《老舍点戏》弘扬国粹展”大型巡展在济南启动首展。展览以老舍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68出戏改手稿为主线,汇聚书法、文学、戏曲、国画、篆刻、剪纸、陶艺等几大国粹,以跨越时空的合作方式、前所未有的艺术融合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开幕现场,韩羽、舒济、单应桂、谢春彦、吕超然、袁忠岳、谢昭新、陈子善、王培元、刘方政、宋丰光、李学明、马骥、徐永生等画坛、文坛名家齐聚于此,在著名学者、画家、诗人谢春彦先生的主持下,无论开幕式还是研讨会皆别开生面、精彩非常。这场展览让画家、学者们生出某种感动、某些感慨,因而发言也多发自内心倾吐真实想法,令人听后颇有体悟与思考。现将这些精彩的发言实录一一整理,分期刊登,以飨读者。

韩羽:中国文化传承的力量

我曾有幸跟老舍先生有段因缘。老舍先生有两本书,我给他画过插图,一本是《离婚》,一本是《赵子曰》。说到老舍先生,我记得我高小上的是日本鬼子的学校。那时候没读过老舍先生的作品,但已经听说过了,咱中国有两个作家,南方有个鲁迅,北京有个老舍,可见老舍先生那个时候在人民中的影响。后来,读了老舍先生的作品,我就特别喜欢他的那种北京味儿,他作品里面的语言我经常引用。我还记得《茶馆》里有这么一段,吴祥子、宋恩子两个特务去茶馆敲诈,不好意思说,就说“那点意思”。老板说:“那点意思得多少呢?”那个又说:“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我觉着这就是民间语言、民间艺术。这句话,我曾在两篇文章里都引用过。因为我喜欢,我觉得很稀奇。

韩羽(右)与谢春彦在会场中 蔡建民 / 摄

今天,借着老舍先生“点戏”的机会,我们这些画戏画的,又有戏可唱了。我特别高兴,甚至可以说是兴奋,不仅因为我喜欢老舍先生的作品,还因为我发现“老舍点戏”这个活动,在四年多的筹备时间里,将我们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做了一个浓缩,然后很具体地展示出来了,更是因为今天一上午的工夫我心里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突然很明朗了,就像阴着天忽然见到太阳一样,看得很清楚。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中国文化的完整传承。

中国文化,当然说起来无边无际,像茫茫大海一样。具体地说,就是咱们的书本、文学、戏曲和美术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不过几千年来,各种各样的灾难,像战争、灾荒等,都在影响、威胁着文化的传承。如果要倒推回去算历史账,太难算了!这一搭子,那一搭子。具体说最大的一搭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谁都知道,我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中国文化一路走下来虽然多灾多难,但最后还是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什么关系?今天上午我忽然想明白了。

文化传承大抵来自几方面:一方面,举个例子,写书的作家,画画的画家。靠他们的勤奋、努力,写下一本书来,画出一张画来,当然是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这些心血凝出的优秀作品,一点一点汇集着文化的长河;第二方面,光写出来、画出来,行吗?不行!还需要有人来保护它。咱们常说“源远流长”,要流传就要扩展,扩展靠谁?靠写书的、画画的,显然不行,没这个能耐。你说要靠谁?当然是收藏家!流传的手段,一个是保存收藏,还有一个是市场经济。拿画来说,它要像河水一样永远不会干涸,它就要流通,要被妥善地收藏。具体地说,很多经营画店的老板、收藏家,包括现在很多搞房地产的都在买画,以前想得很简单,画的画过去不能卖,现在能卖了。买和卖,看起来不就是做经营、做买卖吗?现在来看,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地这么看。


韩羽先生现场题字

举一个例子,过去过年的时候咱们都兴贴门神,这是民间的一种习惯。春节的时候谁家要不贴个门神,这个年简直就过得无声无色。贴一个门神,风风火火过大年,这已经形成一个民俗,离了还不行。门神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品,属于民间绘画,贴着挺好看。我从小就喜欢看门神,一到过年就先跑到集上买门神。过年那天,吃个包子,吃个年糕,随吃随看门上的秦琼、敬德,他看我,我看他,越吃越带劲,心情很舒畅,这个年过得很好。看门神就觉得像看熟人一样,这是一种心理,是民间的心理。后来,“文革”来了,破“四旧”,属于封建迷信的门神被打倒了,一下子消失干净了。那时候我心里还想,以后再过年就没有味儿了,看不到门神了。没想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回家过春节,去赶集的时候,突然发现地摊上门神爷又出来了。而且一看就知道那些版子不是印刷的,都是些有年头的老版子。门神爷,榆木版子,起码得要五块,同样大小的印刷版子,那么多一起,一摞一堆。那个年代,连书本都不敢留,农村里还要互相监督着,那么这些老版子究竟是谁冒着大风险偷偷藏的?又藏到了哪里?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不过有一点,有人成功把它藏起来了,而且现在又让它出来了。不管是出自将来能卖钱的考虑,还是因为喜爱甘愿冒着危险去保护它,都在事实上拯救了它,并且让它得以传承下来。可以这么说,要没这个生命力,它早就绝版了,现在谁也看不到。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来,还是“文革”期间,传说四川一个庙里在烧佛经,也是破“四旧”。其中一个和尚为了从火里抢佛经,进去就出不来了,被活活烧死了。为了把佛经抢出来,真正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事实上,几千年来,为了抢救文化把命搭进去的人不知有多少。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现在就剩了这四个字,可当年为了焚书,还不知杀了多少人。

再比如《红楼梦》,我们现在能读到《红楼梦》,除了要感谢曹雪芹,还要感谢当时的抄手。当年这本书不让随便流出,抄手是要冒着风险的,《红楼梦》能够流传下来也不知是有多少人付出了牺牲。

所以你看,除了写的、画的,若没有这些人玩了命的去贡献、去保护,中国文化也不会如此完整地传下来,我们如今也无法以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而骄傲。可见,收藏和保护是文化传承的一个相当重要力量。

今天,“老舍点戏”这个活动,最核心的是被发现的老舍先生 68 出戏曲手稿。写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实实在在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徐国卫先生从潘家园里将这些手稿拯救出来,如果没有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把这些手稿妥善保存,如果没有今天这个活动把它们展示出来,那么谁都不知道老舍先生写过这么重要的东西,谁都不知道这里面会有历史的痕迹,有文学的成果,有京剧的艺术,有书法的价值,等等。对于这 68 出手稿,拯救、保存、展示,一连串的行为组合在一起是很让人感动的,因为这正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传承行为,里面贯穿的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