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诗意的栖息地里,让艺术与生活自由恋爱
2019-04-06 吕承坚
“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所形容的生活,不是浸淫诗中,脱离与忘却现实的臆想,也没有为求生存,无暇顾及其他的窘迫,而是面对周遭世界时的一种合适的状态,使得世界向你绽放出一种意味来。

12月16日,周六的清晨,我与温暖的被窝周旋了许久,最后还是决绝地分了手,骑着共享单车狂飙到了展览的现场。中央美墅的展厅里,早已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



展览现场

人群间,李晓伟从包里拿出镜片细长而狭窄的眼镜,饶有兴致地看起了展。对他来说,展览更像是艺术家对自己生活感悟的一种分享,是对精神世界的一刻浮光掠影。

李晓伟,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油画学会副会长。

“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自我,这是时代的病症。但唯有艺术家愿意挤出时间来,回归到自我的原点,以纯粹的心去感受自然的契机与美好。艺术可以很纯粹,也可以包罗万象。”

江启华《喜柿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也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高。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外,我们也渴望“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精神土壤的滋养。

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区别。

吕承坚 《祥云》



《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物质生活的内容;知礼节,知荣辱,是精神生活的内容。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饱食暖衣是物质生活,教以人伦是精神生活,这种区别还是明显的。

“任何社会发展到高峰的时候,这种艺术的鉴赏则是全民性的。但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偏单一,做医生的只管做好医生,文学家只管写好文字,隔行如隔山,这样的情况使得每个人未必对美都有自己的领悟,也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谢润《水中云》

在李晓伟看来,艺术是粘合剂。让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人齐聚一堂,在油画的笔触前与自我的内心世界对话,抛掉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标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和一起吃一顿饭所增进的关系大不相同,画作给人的触动直接来自心灵,因为艺术更纯粹,更能让人回到内心。

人们往往把艺术和高雅联系在一起,但它不总是高高在上,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间,它也可以是一种单纯的心灵慰藉品。

陈斌《猫》

在中国,博物馆是相对稀缺的。

博物馆里陈列的名作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我们的衣食住行,比如我们的服装、首饰、建筑、公共建筑的审美都与世界接轨甚至超前,但欣赏纯粹艺术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甚至滞后。把艺术融入到家居中,就是一种开始。”


周雄波《苍山洱海》



如果说,艺术源自人类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和反省,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就是人们用艺术的视野来看待生活中的公共问题,通过改变和美化空间的景观面貌,影响并唤起人们对周遭世界的思考——公共空间与艺术的“奇遇”,将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升公众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场所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场所的渊源历史与文化价值。

谢润《石屋》



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周雄波 《海滩》



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今天,人们的家居装修也愈来愈富丽堂皇。在许多华丽的家居空间里,我们却鲜少能见到艺术品的身影。我们常常忽略了,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诗意是承认眼下的生活,承认自我,承认此时、此地、此身。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还能不懈地追求自由的精神空间,在平凡的生活当中,甚至是巨大的苦难当中,为自己留有一方精神世界,我想,这也是“诗意的栖居”的真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