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柯毅:以“混搭”悠游为“心适”代言
2024-04-17 柯毅画家
画家柯毅:以“混搭”悠游为“心适”代言
本报记者 黄舒哲 文/供图
2024年04月08日

菜市所见

柯毅写生照片

 乡音(国画)
林语堂故居馆写生
漳州古城写生
总体来说,柯毅是一个“爱玩会玩”的杂家。
 因为近年一系列画作画展频频亮相,鲜活通灵的画风让他得到不少关注,以至于资深“装饰设计师”身份“退居二线”。
“柯毅画家”,甚至有了二维码,被印在精美的文创明信片上。微信扫码,链上网址,透过手机屏幕,柯毅的画即能上下滚动浏览:诸如《漳州古城》系列、《菜市所见》系列、《画猫》系列等。从这点看,柯毅又是不折不扣的“网红画家”。  
因为“柯毅画家”,我们找到了和道工社。 和道工社位于芗城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糖烟酒仓库内,集结漳州部分手工创作爱好者在此创作交流。柯毅的和道画室即在其中。
画室宽敞,完成或未完成的画作随处可见。竹椅、木桌透着闲适气息。
几个角落堆放着闽南民俗老物件和手工作品,看似随意,却又自然天成。
阳光透过天窗,风移影动,眼之所及,即便不画,人已然在画里。
“混搭”:不被定义凸显风格“呷茶!”
柯毅招呼记者落座,递上一盏新沏的岩茶。白烟袅袅,衬得一副闽南古厝小红砖拼图茶盘格外吸睛。
“这些小红砖是家装剩下的边角料,与略旧的木质底托重构,就有了‘化学反应’的美感。”
柯毅这么一说,让记者联想到一个词:混搭。“混搭”不等于“乱搭”。
“混搭”的多元素共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
也许是日常养成的“职业嗜好”,也许是耽于“头脑风暴”的快感,柯毅的“混搭”从建筑装饰设计延伸到文创开发,乃至绘画创作。
长期以来,柯毅进行了各种创作的尝试,不断打碎不断重建。“有时候,我用传统的毛笔去临摹西方经典的油画。油画的色彩,是传统中国画难以表现的;但毛笔所传达的飘逸与朦胧,西方油画无法比拟。
柯毅说,他要求自己的创作可以进入水墨,走出来;再进入油画,再走出来;再入……“总之,我不能被一种技法或风格框定。”“我很怕被人贴标签,贴上了就被定义了。”
柯毅慢慢吐出一口烟圈,随即抖出一些生猛的谈屑。
“多少人以学黄宾虹而沾沾自喜。不错,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离我们最近的一座高峰,但后人徒袭皮相,趋之若鹜地学,难免纷纷掉坑。
柯毅说,黄宾虹“黑”得有深度,一般人火候不够,泥陷标签而不可自拔,学一个死一个。“再者,黄宾虹风格适于北派山水画。南方温润,山水明秀,特别是闽南风物满眼大红大绿,你好意思往黑里描?”柯毅不被定义,反倒凸显自己的风格。
其作品大部分是传统中国画,但也不乏中西合璧的水墨画和彩墨画,还有些是卡纸速写。
有些在速写本卡纸上保留了现场写生的大刀阔斧式即兴,有些在宣纸上随意留存了墨分五色的水色酣畅。
柯毅兴趣盎然地“混搭”,自己画得称心,别人也看得开心。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博士顾浩撰文指出柯毅“混搭”的关键:“在他的作品中,汇通了闽南版画和闽南漆器的格局和造型,混融了民窑青花画师日久天长积累的笔力率真以及他曾经作为设计师的简洁明快的手绘风格。
借助这些,他犹如一位老辣的交响乐指挥,平行了旋律的节奏上下起伏……”当然,“混搭”也更显休闲气派。把传统和现代、经典和流行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似乎日益受到国人的热捧,“原因很简单,接近生活。”——这是柯毅的理解。
“心适”:根植乡土赢得共鸣柯毅的性格有些漫不经心,但对于应该坚持的东西,他爱憎分明,也不怕争议。
他非常反感孤立地讨论笔墨。“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多数人不以为然。其实,查核吴老的原文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反对者只是断章取义地反对。在我看来,笔墨、技法真没必要过度强调,那本来就是画家分内的事。”
这一观点落实到创作就表现为柯毅对锱铢必较造型的叛逆。
“林语堂晚年台北故居复制馆坐落于天宝五里沙。某个午后,踏入馆内,阳光温暖地打在身上,光影映照在书墙一角,正如一个个多彩而闲适的画面。
”柯毅对自己的一组《林语堂故居馆写生》津津乐道。他向记者还原了当初创作的兴味:“我以主观性的线条为框架结构画面,点线面随遇而安,不刻意规范任何构成元素,要的是让特定时候的感觉在纸面上肆意交织、弥漫。”“我太知道老天爷赏饭的大画家是什么样,我没有。但我照样可以画,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人到中年,柯毅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愈发遵从内心。
“我也曾去外地短期写生,尝试去展现当地的主题,不过最终因时间太短,没能找到感觉。”找到感觉才“心适”。
这其实也颇能解释柯毅三十几年前“出人意料”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纵深发展,设计专业炙手可热,学生一毕业,纷纷投身深圳、广州这样的先行城市。
而柯毅到底未随大流——内心发出的召唤让他回到了家乡漳州。漳州市井富有“烟火气”。
柯毅聊起出生地东门街(即今新华东路)与童年,总是眉飞色舞。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原乡情结延续着,“心适”发酵着。
“心适”让柯毅的创作根植于乡土文化,恰到好处地平衡纵的历史传承与横的当代体验——既可以“素材是过去的,气韵是现在的”;也可以“素材是现在的,气韵是过去的”。
前者如作品《漫步时光》。这是柯毅以所收藏的老物件为题材创作的一组插画,曾入选首届中国插画艺术展。整幅画满满当当,绘有竹藤椅、鱼篓、鸟笼、闽南红漆篮、花窗、克拉克瓷瓶、水缸、功夫茶具、石狮座、柜橱、条案、屏风等。
这些经过时光淘洗的物件,集结一起强化了“从前慢”的主题,暗示着现代人的心理症状:忙碌的我们过得不够放松。后者如作品《菜市所见》。
那是柯毅驾车到石码海港的新行头市场写生创作的一组彩墨。
闪着银光的本港带鱼,粗壮如手臂;肥美适时的老蛏,身上的泥土还带有海水的味道;浑身粉红色的鱿鱼,眼睛发光,肉须飞舞……它们带着海洋特有的色彩与腥味,唤起画家对闽南传统市井的记忆。这组画造型兼工带写,隐隐然透着徐渭、朱耷笔随心意的爽利。柯毅的《漳州古城》系列应介乎两者之间。
毕竟你很难说清所表现的漳州古城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柯毅常以老街轴线为脉络作画,蜿蜒延伸的各式房厝高低错落,新旧有别,有的外墙还露出空调挂机。
远处高耸入云起重机下的新兴小区拔地而起。小街拐弯处,搭着凉棚的猫仔粥和肉粽小摊热气腾腾,旁边横七竖八停着食客的电摩和小卡车。
画面不期然间达成了原生形态与时代印记的交响,而如此充满张力的效果,不难诱发阅者“穿越”重返记忆现场。不论作品还是人,柯毅显然都属于“有趣”这一范畴,其拥趸涵盖了老中青少各种年龄段。
那天聊着聊着,柯毅无意中提及他收藏有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算个“红迷”。记者一听,恍然大悟——“红迷”几多“细节控”,思维决定行事,难怪柯毅作画偏好整体系列化的图像阐述,“使观众能一目了然,乡土,作为完整社会、完整人的群体,是怎样在独具特色的地域方式中天长地久和生生不息。”

柯毅,福建漳州人,1993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美术创作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选。现为漳州中山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