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第五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二场南洋真人馆沙龙
2018-04-18 黄俊清官网
题名:
缤纷水彩——东南亚美术作品精选赏析

主讲人:
黄俊清

黄俊清,籍贯泉州。自幼习画,热爱艺术,曾毕业于艺术师范并执教中学美术。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厦门大学美术系,1995年留校工作。业余时间坚持绘画创作,2012年初涉水彩,作品多次发表于国内水彩学术刊物,也被多家艺术专业机构收藏。现任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陕西省当代水彩粉画研究会研究员(首批)、理事,泉州市台商投资区(首届)美协顾问。

主讲人代表作1:
大学与太武之1(水粉,2012)

主讲人代表作2:
办公区(水彩,2017)

简评: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俊清水彩,以诗韵般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意境,含蓄且率真,令人回味隽永——轻描淡写,且听风吟。
——林宗荣


主讲人的话:
社会赋予艺术家的任务,是让他们尽量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角度出发,更多地用触及心灵的声、色和形来提升人们真、善、美的情感。这必须是一种远离说教的、致力于“大美”的行为。
当画家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反映客观对象,绘画就逐渐走向具有主观表现意图的、看起来更富形式感及抽象意味的风格。这种主观的将画面用合适的色彩或线条进行构图和布置的过程,本身就有着思想性。

推荐书目:
钟瑜:《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正山国际设计艺术集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中心,1999年。

[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书目简介:

1.《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
钟瑜

(李曼峰 《峇里民采》)
http://www.cchicc.com/news.php?id=17258

马来西亚华人美术是近代亚洲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是马来西亚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与中国美术有密切的联系。对它的研究,不仅对马来西亚的文化历史的整理和艺术建设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中马文化交流史的编写,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早期的绝大多数华人美术家是从大陆迁徙到马来西亚并在那里定居和从事艺术活动的。他们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与马来人和睦相处,并从马来土著文化中吸收营养,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当地人的生活,表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异域风情。在密切的文化艺术交流中,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又有马来文化的因素,还吸收了包括西方在内的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营养。


(刘抗 《海滩一角》)
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33230228/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把马来西亚美术的演变和发展,与华人的迁移和政治意识上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究马来西亚华人从原来的侨居思想到效忠居住国的心态上的转变,及相应的美术发展状况;考察他们如何在南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一种脱始于中华艺术母体的新美术风格。


2.《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
[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

约翰内斯•伊顿

在美学领域中,有为艺术家所使用的普遍的色彩规律吗?或者说色彩的审美仅仅是由主观意识所控制的吗?
当代色彩艺术领域中最伟大的教师之一,约翰内斯•伊顿,回答说,“如果你能不知不觉地创造出色彩的杰作来,那么你创作时就不需要色彩知识。但是,如果你不能在没有色彩知识的情况下创作出色彩的杰作来,那么你就应当去寻求色彩知识。”
《色彩艺术》是一本关于色彩的教科书。约翰内斯•伊顿在此书中不仅解释客观的原理和规律,还探索和观察主观的范畴,有利于评价色彩领域的问题。

(约翰内斯·伊顿 《蓝色构成》)

(约翰内斯•伊顿 《早春》)

在研究色彩的目的上,约翰内斯·伊顿认为,一、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主义只会是一种贫乏的形式主义;二、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情感力量的视觉效果印象只能是平凡的、模仿的自然主义;三、缺乏结构的象征内容或视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只会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上。
《色彩艺术》总结了约翰内斯·伊顿一生研究的色彩学理论,是一部杰出的著作。

(约翰内斯·伊顿 《水平垂直》)

(色轮)


四月二十日下午3点,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世界。
南洋咖啡馆,不见不散。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