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格与风格的交汇点上 - 评杨寒松的油画创作
2017-10-24 杨寒松
杨寒松是一名从事油画专业教学的老师,目前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他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的造诣,一部分来源于他的求学经历,另一部分来源于在生活、工作中的感悟与磨练。

在来厦大任教之前,从进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他有近10年的时间泡在美术学院这个环境中。在与名家高手切磋技艺的过程中,他耳濡目染、悉心求证,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而且也练就了一身长于造型的硬工夫。

他喜欢西方油画艺术中的古典风格,尤其对学院派的绘画技巧情有独衷。在审美趣味上,他热衷于表现宏伟的气象,善长在自然风光与景物中抒发史诗般的情怀。这种叙事风格在美学上属于“崇高”的范畴。

在西方文化中人对“崇高”的感情,往往是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艺术中,对崇高的表现,就成了对神情存在的歌颂。通过这种形态的艺术,人们不仅可以从形式上感受到庄重、宏大的气氛,而且还可以从中感悟出一种道德上的神圣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类型的艺术反映了创作者对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追求。

古罗马美学家朗格斯说:“崇高是一个伟大心灵的回声。”何谓“伟大”,伟者,不平凡也。大者,广也、多也。它是与卑微、狭小、琐屑、局促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可以这样说,伟大是崇高的基本性质。它在中国美学的评价话语中,就是“大气”。

追求大气,不仅是杨寒松在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理想,也是他在艺术上所希望达到的境界。他为人厚道,有正义感,爱帮人,喜欢交朋友,聚人气。在艺术上,它爱把目光聚合在体现阳刚气质的题材上,大山大水,云飞气扬,海阔天空,浩瀚苍茫。很难说清楚,是人格上的修为影响他的艺术的生活,还是艺术生活中的趣味选择与表现带动了他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或许正是在这样一种懵懂变换间,他的艺术才会与时俱进,在一派浑然不知哪些是生活的,哪些是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达到自然化的水平。

由于受家庭影响(其父为国画家),杨寒松在当初选择专业时,很想读国画。或许是骨子里面对厚重量感的挚爱,他最终还是走上了油画创作之路。在创作中,杨寒松擅长用线条轮廓的造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爱,画面朴素,大方,结构严谨,显露了一派庄重和谐的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气度风范。而支撑这一气度,使之不至于陷入虚浮的骨干,正是他在灌注在古典主义形式规则中具有崇高意味的主题内容。这种结合,表明他的艺术创作因全面地领悟到了古典主义的要义而真正走进了古典艺术的殿堂。

对于西方油画艺术而言,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油画家,都不免具有他者的身份。这种身份劣势在于,无论你怎么钻研,都很难获得正宗的品质。但它也有优势,就是在以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创作油画艺术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很多丰富油画表现语言,带动油画创作迈向新领域的新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油画民族化,一是一种必然,二是对油画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一般的油画家不同,杨寒松在家里不仅喜欢挂自己的油画,而且还喜欢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特别是那些体现崇高思想、崇高感情、崇高想象的山水画作品,比方说南宋李唐的山水画名作《万壑松风》。按照我的体会,他挂这些画的目的,一是为了自我欣赏,二是为了从中发现一些可以改变个人油画的新路子。他常常引我到画前,说古人的胸襟,但更多地还是谈技法,比如,如何用水墨的方式处理空间,这种方式对于油画创作有何借鉴之意等,可见,在解决油画创新问题上时,对他者身份的关注是相当自觉的。这种自觉性,将有助于他的油画创作在一条合理的轨道上前行。

这种变化,应该说是杨寒松的油画艺术创作开始摆脱学院派的痕迹,并向成熟迈进的一个标志。它不仅意味着外在的技巧上的臻于完善,更是意味着创作上的独立。

厦门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童炎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