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墨 小心收拾——高甲戏《李光地》创作谈
2019-07-08 方朝晖
剧作家方朝晖近照



画大画意国画,前人有云:大处着墨,小心收拾。意思是,把主要画面干脆利落大胆放笔画好,再小心进行穿插连接,使整幅画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主次分明,完整好看之目的。其实,画理与戏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比如创作历史剧,特别是要求你整体性,传记式地表现主人公一生事迹的时候,大处着墨,尤为重要,小心收拾,也关成败。

近年来,各地方都很热衷于用戏剧形式给当地乡贤立传。我先后应几个剧团之请,写了一些“乡贤剧”。安溪高甲戏《李光地》算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愿就其中甘苦与大家赘言几句。

三年前,笔者应邀创作高甲戏《李光地》剧本。我认真研读了清史稿之《李光地传》,浏览了《李光地评传》、《赤脚宰相李光地》等大量地方史志传说之后,经几易其稿,终成今天这部新编高甲戏《李光地》。

李光地为官四十八载,累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官清正,建树甚多,难以一 一列举。但作为戏剧人物来塑造,因其素材十分纷繁芜杂,很难取舍,很难找到切入点。我先是试图以小见大,只写他回乡省亲,拒入住族人为其营建之府第一事,以表现他为官清正的高风亮节。这样写的好处是笔墨集中,结构紧凑,戏较好写。但地方要求的是全面表现李光地一生事迹,拒宅事件太小,无法承载。我又另构思了一稿,选取李光地与陈梦雷之间的恩恩怨怨一段历史纠纷,试图从侧面描写,刻画两个历史大人物内心的隐秘以及文人相争,互有底线,互有成就,互有相谅的逸事。但显然笔墨无法只集中在主人公身上,此稿最终也无法获得通过。我苦恼了一阵。说实在话,戏剧本是戏事,不是传记,宜小不宜大,宜偏不宜全,宜趣不宜庄;当然有大手笔,能做高大全又妙趣横生,可惜我修炼未到,只好搁笔而叹。后来,我想,地方要求为乡贤立传,以戏剧形式歌颂其主要事迹,地方有地方的想法,本无可厚非,你既然愿写,就得适应,无法迴避,只能迎难而上。作为戏剧作品,小有小的风趣,大有大的品味,不是没法写,是如何写的问题。我重新把李光地的事迹梳理一遍,归纳了几点,主要有说服康熙放弃圈地弊政,救了许多文字狱冤案受害者,推荐施琅收复台湾,治理永定河与子牙河,宏扬理学等等。

李光地仕官正处康熙时代,是清继顺治入关之后的第二任王朝。清人入主中原后,把汉人的土地,论功行赏奖励给参加战斗的八旗子弟,致使失地汉人生计无着,痛苦万分。同时也加剧了民族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人敢触及这一敏感问题。李光地本身是汉人,不避风险,敢于反对圈地并挺身而出,向皇帝讲清圈地的弊政,最终说服清廷废除圈地令,这实在很了不起。这件事,无论从减轻人民痛苦或从历史进程贡献方面来考量,我认为这都是李光地一生政绩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确定以圈地事件为描写中心,并做为主线,贯穿全剧,把反对圈地令,拯救文字狱冤案受害者、治理河患这三件有因果关系的大事连接起来,从大处着笔,力图塑造一个敢于担当、勤政为民的大臣形象。推荐施琅任收台主将,倡导理学当然也很重要,但因为无法与圈地这条结构线串联在一起,只好放弃,另一个原因,一台戏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事件只能少而精,无法面面俱到。有了大处下笔的构想,只能说初具骨骼,还必须有缜密的细节联系,这样,才能有骨有肉,有体有态,而这些细节,是需要认真寻找,小心安排的。


因此,剧中还设计了李光地与主张圈地的权相明珠之间的斗争,康熙与明珠之间的矛盾,汉民与旗人的冲突等方面的线索,加强全剧的有机联系。为了体现剧种特色和增加趣味性,剧中还设计了李光地自穿囚衣上殿,借与康熙下棋说事,化装成测字先生访察惩治贪官河吏的有趣场景与细节,有了这些收收拾拾,穿穿挿挿,剧本就更丰盈,更有生气,也就有了可看性。

  剧本付排之后,经过导演的天才调度,演员的出色发挥,整台戏的効果还差强人意,地方政府满意,当地群众满意,这对于剧作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宽慰与褒奖了。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