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观陈裕亮画荷有感
2018-03-20 陈裕亮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观陈裕亮画荷有感
文/李志远

我是一位在光学领域从事科学前沿研究二十五年的科学家,但又对世界绘画和中国绘画的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对相关的知识略知一二,从书本、画册、网络等途径欣赏过无数的绘画作品的影像资料,也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十几个博物馆或者展览馆现场看过很多古典或者现代的绘画作品真迹。但是,遗憾的是,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目睹艺术家现场作画。这个心愿直到2017年早春二月的一个周末,应同乡才俊、青年画家陈裕亮的邀请赶赴福建诏安县参加“文心别寄: 陈裕亮、吴秋雨中国画丁酉元宵作品展”才获得了满足。展览会上,欣赏了陈裕亮多幅未经装裱的原生态国画作品,不少是新画,墨迹尚未干透,画家用笔和着墨的痕迹清晰地透了出来。现场,陈裕亮和来自北京的画坛名家刘兆平先生一起作画,为画展增添喜气。我有幸作为观摩者,第一次亲眼目睹艺术家如何创作。几位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对作品意境、技法和效果的讨论,所透露出来的一丝一缕信息,于我这样一位在科技界浸淫多年、造诣颇深,但又对艺术大门后面的神秘世界有所憧憬和探求的科学家来说,也是另外一道亮丽的烹饪大餐。从那时起,艺术大门猛然开启的一道缝隙,其透露出来的光线慢慢消解了我心目中艺术世界的神秘感。感谢陈裕亮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来感悟艺术世界的美丽和伟大,并让我开始有了一个新鲜活亮的触发点和催化剂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艺术创作。
陈裕亮的画展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之后,我在他的引荐下,接触了广州地区的几位书画界的福建乡贤,多次亲眼目睹他们写书法、做国画的全过程。我进一步熟悉了艺术家创作的场地、环境、材料、工具等等客观物质要素,同时也对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气神等主观意识要素有所触及和感悟。在对陈裕亮的绘画艺术更多更深的第一手资料的见识和掌握的基础上,出于一个科学家的职业习惯,我有意识地将他与周围其他画家的作品进行横向的比较,甚至与现代艺术史上的众多艺术大家(齐白石、张大千、黄胄、傅报石、关山月等前辈)进行纵向的比较。通过这样的科学分析,我对陈裕亮的绘画艺术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陈裕亮的绘画作品着眼最多的是荷叶和莲花水墨图。荷花质本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盛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所称叹,当然也为更多的世俗老百姓所喜爱。陈裕亮的荷花作品往往是大写意的大幅构图,几朵荷叶悬挂于卓然而立的长长荷梗之上,远近高低,层次分明,大小及角度各异,对比悬殊得略微夸张。荷叶丛中更有一朵鲜艳的莲花脱颖而出,或含苞待放,或迎风怒放;或独自消然屹立,或与众荷叶相依相伴,好不热闹。叶梗和花梗之下是悄悄流动的水面,清风吹拂之下,略有细细的波纹。在荷丛的另外一边,有一两快棱角分明但颜色黝黑、体积厚重的石头,根部深埋水底,顶部突出水面,与荷丛遥相呼应。荷叶、荷花、石头、水塘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荷花池中的普通物体,被陈裕亮搬到了他的国画作品中,不是写实地还原大自然的形态,而是运用画家个人对艺术精气神的独到领悟和理解,将它们布置在长方形的画纸之上,其几何形态、空间位置、大小比例、颜色浓淡等等,都与写实有巨大的差别。初看局部好像不是荷叶和荷花,但细细品味和审视之下,画的整体完全烘托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和淡泊气势。也许,不求局部之准确但求整体之精神的大写意是陈裕亮所追求的艺术特质,这与古之兵法大家秉承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整体哲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科学的角度上说,绘画艺术是画纸或者画布上的自然风景人物在光线的照明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反射效应后黑白或者彩色图像进入人的眼睛,刺激感光细胞的生理响应,进一步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神经中枢而生成主观的感官认识,是一门地地道道的视觉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视觉科技。绘画艺术依赖于观察者的个人意识,是十分主观性的行为;绘画艺术又离不开大自然真实的光学效应,因而又是客观性的行为。卓越的画家能够完美地结合主观性和客观性,既要从自己的主观意识的独特理解视角出发,营造视觉艺术的意境,又要重视展示手法和技术的客观性,保障所营造的意境能够通过光影交错的复杂物理过程如实地展示出来,并被观察者所接受。所以,画家既要锻炼自己的艺术特质,又要熟悉绘画的技法和材料,还要把握对物体的形状、色彩、位置、大小等基本要素的营造方法。在这里,艺术与科学有了碰撞和交融的空间。
我试图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审视陈裕亮的大写意水墨荷画创作,着重从水墨画的整体布局、局部物体的线条、着墨的浓度变化、各部分用笔顺序、交错部位处理等技术方面入手,分析和解构其艺术特质,并进而理解一个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实现艺术和科学的有机融合,以成就卓越的作品。陈裕亮的荷画作品在大尺度整体上是大写意,荷叶、荷花、叶梗、花梗、水面、石头等物体以虚实的笔法和粗线条、大泼墨的大写意手法予以局部的体现,不追求形似和逼真。但是,这些物体在画面上的经营和排布却井井有条,一点不显得局促和凌乱,多个局部之间互相呼应,彼此烘托,营造出炎炎夏日下荷池一角之大自然生态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这里,荷画整体的神似效果获得了最大的彰显。后来我也进一步试验运用这样的科学分析方法来欣赏齐白石的虾画、张大千的荷画、徐悲鸿的马画、黄胄的驴画、傅报石和关山月合著的“江山如此多娇”等等伟大艺术作品,加深了对中国辉煌的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很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技术手法训练的我,终究只能作为一个门还汉,停留在欣赏的层次,而不能自己表达出对艺术的理解。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和统一,是获得创作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
陈裕亮创作研究的新时代文人画,将局部的简练笔法经营和整体的布局和气势营造很好地协调和统一起来,在局部和整体之间找到了平衡的支点,因此能够给观众独特的大写意之意境美的视觉冲击和享受。普通的画匠,由于审美层次的局限性,过分注重和拘泥于一笔一画的局部经营,也许很细致,很生动,很逼真,但是不能把握多个局部之间呼应和烘托,因此,画面总体的气势和意境落于下乘,始终难于登堂入室。一般的文人画也存在局部和整体失谐的毛病,因此,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一个整体的立意和布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水平。其实,自然科学的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方法只能越走越狭隘,最终走向失败。
陈裕亮的艺术特质的养成和他的成长历程有大的关系。他成长于福建闽南漳浦县的一个海边的农村,学生时代刻苦用功,学习成绩优异。漳浦县素有“金浦”之称,自唐朝武则天时代设县治起,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浓厚,人文荟萃,才人辈出。受乡俗的影响,他怀揣宪政立国、司法入世的美好梦想,考入了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在大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的法律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和培训,法律的严密和精确的天然基因融入了其骨血。陈裕亮年少时受家庭文化的熏陶,保持读书明理、练武强身、习练书法和绘画的良好习惯。在临摹晋唐书法大家以及古今水墨画家作品的过程中,他打下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根基,而其强健的体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他日后走向艺术创作的道路提供了体力和精神的双保障。
 陈裕亮后来离开司法圈子,改行进入艺术评论的领地,其长期锻炼的文笔工夫及积累的文化底蕴让他在艺术圈里快速地崭露头角,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艺术评论文章。北京是人文荟萃的艺术文化之都,陈裕亮结识了何家英、田黎明、唐勇力、石齐、刘兆平等前辈书法和绘画艺术大家。受前辈的鼓励和指点,他重拾画笔,勤学苦练,耕耘不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突破自己,才形成今天这样的大写意新时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司法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抽象意境两种基因相互作用,水乳交融,催化和升华了他的艺术人生。
科学和艺术作为这个世界的两大支柱,承担着营造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大使命。它们可以是相互开放、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科学家需要艺术精神的熏陶,用以营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和美丽精神家园,从而探索大自然奥秘、创造丰富物质世界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反过来,艺术家需要科学的进步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材料、工具等物质要素,还需要借鉴科学的素养和知识去营造和构建更好的视觉艺术方法和技术,更好地以自己的艺术角度和意境去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在世界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将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大家和科学大家。艺术巨人达芬奇就是这样的一位光辉典范,其创作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等不朽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光影艺术的视觉盛宴和精神大餐。这些伟大著作的背后是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油墨材料科学、神经科学、物理光学、机械力学等与绘画创作相关的自然科学的长期探索和经验总结。我衷心地希望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者能够更多更好地借鉴西方油画这一优良的历史传统,不仅在艺术意境的锤炼上,而且在绘画技术的创新及对视觉科学的学习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无愧于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的艺术杰作来。科学需要原创,艺术又何尝不需要原创呢?希望如陈裕亮这样的有远大追求、敢做有为的青年艺术家们,能够自觉地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为中国古老传统绘画艺术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成就伟大的艺术作品。
   
(作者:李志远,男,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9年中科院物理所理学博士。2004-2016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纳米光子学、非线性 光学、激光技术、量子光学和量子物理中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已发表物理、化学、材料学领域SCI论文380篇,论文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学术影响,被SCI引用超过17,000次。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度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14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6年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科学家,任多家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编委。)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