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清风,一塘荷趣》 ----陈裕亮暮秋残荷的思索
2018-03-20 陈裕亮
《满纸清风,一塘荷趣》 ----陈裕亮暮秋残荷的思索
文/吴秋雨

中国写意水墨画,乃传统文人士大夫一直追寻的艺术课题,清代八大山人,青藤老人,把大写意文人画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人生阅历,学术修养转换成笔墨形式发泄出来,"满纸心酸泪,一卷悲凉歌。"令后学者无不赞叹,是不可逾越的两座大写意高峰,也是近代大写意文人画的里程碑。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文化艺术的成长,总是跟你开玩笑。不经历苦难人生,很难撰写出可歌可泣的文化艺术篇章。
安逸的生活状态,金钱利益的追求,会使人慢慢地堕落,沾满铜钱味的艺术品,自然是苍白无味,写意文人画自然弱不禁风,这是当代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代最纠结,最尴尬的时代风气。画家的价值观走入误区,文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就荡然无存,当代大写意画的发展前途渺茫,何去何从,总得有人去思考,总会有人去坚持与探索。当然,少数人总会有的,当今有担当的艺术家,愿意为中国写意文人画的传承,探索与研究,是文人墨客的精神风骨,是难能可贵的。

陈裕亮是个有血性的青年,喜欢读书,喜欢弄墨,能够深入思考,是个做学问的文艺青年。他通读中国美术史,研究西方哲学与艺术。是当代难得的年轻美术评论家,也是新时代写意文人画的探索者,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情冲动与艺术情怀,这是对艺术探索的积极心态,不在乎别人评价是非,勇气可嘉。

写意文人画的承载着一个画家的文化修养和资深阅历,陈裕亮对传统文人画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用超越现实功利的态度研究传统水墨画,关注着人生和艺术的形而上层面,并以水墨创作切入当下文化,真诚表达自己对艺术生命的感受。

“残荷” ,是陈裕亮找到自己倾诉的话题,是他内心世界孤独与坚强的抗议。  

“暮秋之荷”是生命凋零的象征,是这个时代写意花鸟落寞的写照,借物抒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是对生活坚忍不拔的语境。由此,“残荷”是陈裕亮一直以来的研究课题,表现“残荷”须删繁就简,作画不着颜色,黑白相间,寥寥几笔,虽简单而难入画,然简最贵,简之入微,虚之入道,恽南田云:“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未穷,虚之谓也。”

他善于思考,敢于挑战,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暮秋残荷的状态,解剖物理规律,经过写生、思考、创作,不断探索, 凋零的枯叶,沧桑的荷杆,不太熟练的构图,笔触与纸张的节奏形成,拙、滞、涩、生线条的鲜活韵律,笔墨语言转换,与传统写意荷花形式有着反差较大的蜕变,慢慢形成自己的笔墨图式。

陈裕亮书法有着特殊的味道,题款行气造险有趣,歪打正着,与残荷画面有着童趣的生涩笔墨,不安分的书法错落,看是感觉不经意,却是他有意制造矛盾,利用矛盾从中突破传统格式,与萧瑟的残荷珠联璧合,构图相得益彰。这就是他对传统艺术的叛逆,通过自我认识来批判和梳理,大胆尝试新时代文人画的视觉张力,画面格调高古,书卷气浓厚,可读性很强,让读者有渐入佳境之感。

大写意花鸟,市场不讨好,大众不青睐,美协大展评委不看好,工笔才是当今最吃香的画科。当代大多数画家不敢触碰,源于内涵博大精深,写意之难,难于上青天!  故,大写意画在慢慢退化,无法跟前人相提并论,实在令人堪忧! 
    
艺术家的使命是艰难而困惑的,抛开功利的诱惑,不讨好大众,自然市场冷落,无人问津!  想超脱世俗,谈何容易?不管陈裕亮的尝试是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还有待将来的考察与认证。而他的胆量是值得鼓励的,不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在质疑,他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思路往前走,值得喝彩!就像“暮秋的残荷”在瑟瑟的秋风中高唱着壮烈之歌。
      
艺术品的风格没有“对错“,只有 ”美丑”。每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都有责任去探索,创新,不在乎成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最终才能够创作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最终能够让历史认可的艺术家总是少数的,但愿陈裕亮能够成为少数的其中之一。                    
丁酉岁末于北京宋庄思逸草堂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