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辉:我想说的,时常都在画里。
2018-10-15 陈阳辉
陈阳辉,1973年生于泉州,现为中国美协会员、福建省美协理事、鲤城区美协主席、泉州市人大书画室和政协书画院以及泉州画院特聘画师、民盟中央美术院泉州分院副院长、起点美术教育创办人。2016年被泉州市委评为“泉州市十大文化名家之一”。

推窗出去,可以看见古城公园里大片的绿地,远眺则有繁华城市的光景。陈阳辉在工作室里时,有自己的时光,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获得持续稳定的灵感,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他追求引发视觉冲动的题材。

从油画专业毕业,逐渐转向水彩,又开始尝试水墨画,陈阳辉的心里“有点不安分”。作品是在特定生存状态下的自我观察与记录,“我想说的,时常都在画中”。

从油画水彩到水墨

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总会有些转折意义的时间点。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求学路,陈阳辉总是有幸遇上贵人,特别是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接触到全国一流画家。

最初他习惯灰暗的色调,偏爱密密麻麻的东西。比如毕业作品油画《一些东西》,是一堆杂乱的垃圾的堆砌。回到泉州之初,创作了大幅油画《我的桌子》,桌上同样是一些杂乱的静物,这幅画至今还悬挂在工作室门外入口处。陈阳辉说,那时渴望纯粹的状态,但又无法达到。年轻时心里有疑惑,又有执著的追求,流露在作品之中呈现出来可能就是这个模样。


从油画转向水彩画,在陈阳辉看来,过渡是自然而然的。回到泉州生活,褪去学生时代的单纯和理想,一边坚持创作,一边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之后,能够和艺术理想结合,是一件幸运的事。

泉州这座古老悠闲的城市,和水彩画的特质也许有某种契合。泉州画家很早就有画水彩画的传统,水彩方便,可以即兴创作,不像油画,事前准备、事后收拾工作繁多,而且水彩的味道不像油画那样强烈。

2000年,《古厝新生》获得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这是泉州市第一个全国水彩画奖项,他得到了各界诸多关注。这之后,他有机会与泉州几位画家一同参加全国首届水彩人物画高研班,得遇两位重要的老师关维兴、王维新。


“造型还可以更严准,画画还可以这样,可以更大胆,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将错就错,但终会回归内心”,这次学习后结业回泉州,他很快就完成一幅小幅水彩画《靠背椅》,获得2003年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奖银奖。

最近两三年,陈阳辉又开始迷上实验性的水墨画。与自己熟悉的西画创作感受不同,中国传统书房里弥漫着书香、纸香和墨香,水墨装裱的形式更多样化,作品也会有更多呈现之美。陈阳辉的水墨画里,一个个小小的人物形象分布在画中不同位置,人们面目模糊,站立或行走在一起,形成了他近几年新的创作风格。

对人物绘画的偏爱

重视视觉艺术感受,陈阳辉说,他时常对场景有所触动,才会去画它。为绘画某个主题而专门构思的情况下,也是追求有“视觉冲动”的题材。他认为作品的名字并不那么重要,其实画家要说的话已经用绘画语言在画里全说了,当然好的名字可以起到引题的作用,或作为作品简单开头的说明。

陈阳辉偏爱画人物,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有这样的喜好。也许是少年时考试写生,有很多的训练。也许是曾经慈祥的奶奶时常在家里坐着,而他为她画了许多肖像。

“我追求真实,注重过程,几乎不把创作稿和正稿分开来画,我喜欢在正稿上直接作画,想把真实的过程笔迹留下来,因只要是真实的,那就是美的。”陈阳辉说。


生活在古城,自然会捕捉周边的人物和环境,作为自己的题材。推窗见绿的工作室里,陈阳辉继续挥洒着画笔。经济社会在发展,美术作品的商品职能在不断被强化。在陈阳辉的作品里,却难嗅出商业味。中学时的美术老师林山中曾点评陈阳辉,“他不究人情练达,而谙彼此关爱;不幕浮夸高贵与奢华,而从质朴单纯与直接。处之于人则明明白白,处之于艺则清新锐意。”

他创作的《古城戏灯》,一群人簇拥着红灯笼,被挂在竹竿之上。一大群的人与闽南的民居群挨在一起,热闹而又有意境。这批画倒是有很多友人喜爱和收藏。陈阳辉说,自己喜欢的创作,和市场喜欢的风格不一定一样。“画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一个表达窗口,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受,自然欣赏者是小众的。”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