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漫步” 林兵香港个展
2020-11-08 林兵官网
策展人:沈丕基
展览时间: 2016年3月17日 - 21日
展览地址: 香港视觉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 香港美艺画廊
承办单位: 深圳墨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urator: Peiji Shen
Time: 2016.3.17-21
Address: 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
Sponsor: Hong Kong Meiyi Gallery
Organizer:Shenzhen Moc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o., Ltd


香港视觉艺术中心
地址:香港岛中环坚尼地道7A
巴士3B、12、12A、23、23B、40及103号;
小巴1A、9、28号可达
此外,可循香港公园依路标向山上缓步而至。

林兵
1959年5月生于福建龙岩市,现定居于厦门
1981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执教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同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学习。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陶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造型艺术产业协会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

自画像——《质疑》

时间在默默地行走,而我们如何观察自我的存在感,感受与触碰得到的一种实在性?如果我们不存在于这个空间,则自我都不“存在”。从西方哲学后期的存在主义中来讲,其核心则是一种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的绝对性,在面对各种生活环境时,所采取何种生活方式,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喜好选择。
 
作为艺术创作者,首先是独立的反思者,现时,则是一种“当下”的说法,也是自由性的最好解释。林兵先生对自由理解是灵魂、身体、颜料、画布在创作时的高度统一,转化到架上艺术追求的一种“漫步”过程上,艺术表述带来了全新的生活,表现性则来自内心对人文精神的绝对追求。从他个人的印象与抽象画一系列绘画作品中,不少透露出近年来的一些思想探索,“我是画,画既是我”,极具东方式表现主义的浪漫性。
 
2697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有幸采访了林兵老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老师自由驰骋的畅想空间,探访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采访纪要

2697: 林老师,您香港个展即将开幕了,最近还有在创作吗?

林兵: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创作,除出差。何为工作室?就是工作。没感觉了就“ 跑“,去走一走,或者读书,或者随便逛逛。

2697:您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风景、人物画居多,是有特别的偏爱这类风格的作品吗?

林兵:对,我的画大部分都是以风景、人物居多,陶瓷也是以这个为主题的,我主要还是画内心感受的东西。

《初春》油画

2697:您的阅历非常丰富,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林兵:对,我下过乡,当过农民、工人、老师,开过公司,这些经历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远方》油画

2697: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会有这样的转折际遇呢?

林兵:可能是骨子里还是很爱画画,真心喜欢。原来是93年从鼓浪屿艺术学院辞职,05年06年的时候有所悟。以前我做过工程,你知道工程工期很长的,尾巴很长,后面我慢慢剥离,就保留一家很小的设计公司,比较有时间,就想画画,一画就一发不可收拾,连设计都不想做了。骨子里还是想画画,是以身俱来的,你拒绝不了的。一开始年轻的时候画画没有那种感觉,后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几年之后一回归,再画画,是年轻的时候画画没办法体会的感觉,也是以前在体制内无法领会的。所以说年轻的时候和上了岁数之后的体会是完全两码事。

《夜-独行者》油画

2697:是一种感悟吗?

林兵: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心很静,很平和,很沉寂,这种感觉非常好。我画画的目的性不会很明确。 年轻的时候很明确,要么挣钱,要么当一个艺术家。我那个策展人说,现在是生活引入绘画,生活比绘画更重要,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画作。因为你人舒服了,你的画也就舒服了,你怎么画,都是舒服的。有些人的画为什么看着不舒服,不管是传统的、抽象的还是别的艺术形式,因为他本身生活就不舒服,心里没有那种感受,目的性或者顾忌太多,框框太多,就没那么舒服。所以我首先强调生活,我强调生活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去农村,去采风,去了解民情,这个是有目的的。我这个是无目的的,就是我当下的生活,哪怕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都可以,这点很重要。就是没有功利的情况下和很自然生活的情况下就会带来你的画风的舒适性,在闲适的状态下创作,心境一定是好的。

《心象》油画

2697:看林老师的作品,有一种能够让人心静的和回归本真的感觉,您对哲学有所研究吗?

林兵:我对哲学研究不多,但我喜欢庄子,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顺应自然了,你就舒服了,就逍遥了。我们的幸福感是要往回走的,先回到以前,简单生活,再回到当下。因为古人的幸福感是有延续的,古人的幸福感是比当代人更好的,我们切断了这种幸福的持续感。

《夏之意》油画

2697:是诱惑问题吗?

林兵:诱惑是有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诱惑,有好的和不好的诱惑。现实中不可能没有诱惑,因为你是人,艺术家就是七情六欲之人,我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那我的信仰来自哪里呢?是来自于内心。艺术家本身就是凡人,没有七情六欲是画不出好作品的。我也不是高僧,不是那些修养非常高的人,那么常人要从什么地方去找幸福感呢?在情欲的真实中找到一些崇高的东西,提炼出美,回归本真,那么就可以找到一个好的点。

《云》纸本

2697:您是在一个什么时期有这样心理的转变,跟之前的时期有不一样的感悟呢?

林兵:大概是07年我去欧洲,有所触动,这个触动是感官上的触动,回来自己理了一下,回来画画就一发不可收拾。以前我有一个设计工作室,设计景观及公共艺术的,以前艺校几个学生跟着我,我负责接单。那段时间就没有接单,整天画画,他们就都急了,快揭不开锅了,没办法,后来我又出去接单,因为之前停了一段,出去与别人谈生意结果发现状态完全不对。原来画画太投入了,与别人沟通和反应没那么快了,以前在外面谈生意要很理性的,反应要很快的。我感觉自己状态不对,就决定不做了。就把自己的平台,关系,人脉让他们去做。年轻人很有拼尽,现在做得比我还要好!我现在就画画,这样也很好。那种画画带来的感觉,很舒服,睡眠会很好。

《故乡之柿》纸本

2697:是的,之前您的画作展览在厦门影响力也很大。

林兵:我的作品相对比较自由随性,因为心慢了放松了,出手就快。我不会考虑那么多东西。绘画,是有语言的,其他行业有其他行业的语言,文学的语言,音乐的语言,绘画有绘画的语言,就不用说那么多,作品自己会说话。画家就是靠画作来说话,有些人的画为什么不耐看?因为里面没有内容,画如其人,观众在看的时候其实是不断的在接受你传达的信息,我们看展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能够在你的画里面停留五到十分钟就非常成功了,证明观众不断地在接收你传达的信息。

《忆象十》纸本

2697:您的画作层次感非常的丰富,颜色也很特别,是有特殊的讲究吗?

林兵:我的调色盘是非常混乱无序的。其实你的协调是画面上协调,而不是在调色板内协调。画面的协调,内心的协调,自然而然画面就很和谐。

2697:在每个创作过程中,您的画作都是根据当下的思想即兴的,还是有构思一段,积累起来再创作呢?

林兵:我的画都是即兴的,一我不设立主题,二我不做准备工作,感觉来了就做。前段时间我感觉来了,一下画了一批油画,二十多幅,一气呵成。但现在叫我再回去画就画不出来了。状态、很重要,状态好了,就是一种统一。材料、笔触、身体、灵魂、画布,所有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的时候,你的画一定是好的。为何喜欢绘画,因它在视觉上更专横、更极具个体性。不像之前做公共艺术,对公众、对出资方要做一定程度的妥协。

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非常的无能,非常的没有用,但是艺术生命你是可以存活很长久时间的。

如停止绘画,我会生病。

艺术的东西是以身俱来的,你是没办法拒绝的,就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爱情一来,你是没办法拒绝的,但爱情不能持续的,你一进入婚姻或者时间长了,它就没办法持续,但艺术是可以持续的,为什么它可以持续?因为它有不断的新内容,新的激情。这种激情是可以持续的。我跟外界很简单,我就是一个匠人。你回到工匠的本位,那你就对了。古代那时候,是没有艺术家的,你画画制作,就是工匠。而在当代,我只是个有想法的匠人。

《人》纸本

2697:您平常画的画都在这个空间完成的吗?

林兵:有时候我会回老家龙岩一段时间,有时候回景德镇,我这边画画没状态了,我会在空间与材料上找到距离感来充实。有时候什么都不对,什么都不想画了,我就到处闲逛,要么往乡下,要么往都市。艺术家要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像我们古人都是隐于乡野,因为以前乡野跟城市的差别不大,但是,当代生活不一样,乡村和城市的差别太大了。城市的信息量更多,我前段时间画了一批少女,农村就找不到,城市的生活更丰富,压力也更多,每个人的家庭结构,社会背景,也更复杂,能带给我的信息量就很大。纠结中有忧郁,忧郁中带点喜悦。农村里的人单纯,淳朴,当然,城市中也有纯朴,但纯朴被压抑着,也就忧郁了,这个忧郁的神情是非常妙的东西。你看她表情是呆讷的,在公共场合,是没有表情的,但这个冷漠的表面下是很丰富的,很多细微的东西在里面,这个细微的东西就是内容,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更城市化了,人也更加复杂。我们要从这个表面挖掘更多的东西,因为现在社会更复杂,更多元,那刚好带来人内心的丰富性,人的复杂性就会从内心呈现出来。风景也是如此,有颗闲散的心,就更有可能去观察事物的核心或细微的变化。

《花》纸本

2697:林老师,您对后辈们有什么指导和建议吗?

林兵: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祝大家健康快乐!

2697:是的,非常感谢林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感悟颇丰的同时也祝您在香港的展览顺利举办。谢谢您!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