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 100cm×140cm 2017年
郭争光:用心给民居画肖像
鼓浪屿,一个海上花园的传说。他早早就想靠近它,亲近它,触摸它。
漫步在鼓浪屿,暖暖的海风吹拂着脸颊,沐浴在阳光里,那些参天的古树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向你讲述着遗失在岁月里的故事。绕着古树边那一栋栋红色的别墅,走进幽深的小巷,踩着石板路,看着斑驳历史的庭院,那些有着东西方之美的民居园林,相渗相融,创造着一种种全新的意境,这让郭争光内心仿佛找到倾诉表达的欲望。他说穿行在各式各样的门之间,无意中会让你从一幅画走到了另一幅画中。那些独特的窗户,那些斑驳的墙,历史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郭争光多年前在厦门学习美术的时候,常常流连忘返于鼓浪屿。每一次走进都有不一样的感觉。那时候就萌生出要为那些被岁月浸染过的痕迹,那些因为人的抚摸而变得光润的木门,那些斑驳的墙做出历史性的记录。他觉得那些墙都在说话,那些小巷都有着浓浓的叙事感。
于是,鼓浪屿民居系列的作品,便应运而生。看着他的这些作品,你会感觉鼓浪屿活生生矗立在你面前,娓娓倾诉着岁月的沧桑,细细吐纳着从古到今的人文气息。他的作品不是拘泥于对象,刻板模拟,而是紧紧抓住自己的感受,围绕着鼓浪屿的特点,着力于古老民居的内在表现。郭争光通过对生活的独特理解,画出的是经过他主观认识的鼓浪屿。这样的作品正如苏轼所言,达到了“理想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境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

◈《福建民居之平潭石头房》 60cm×130cm 2017年
福建风光独特,景色各异,一幢幢古民居更是一段段历史的叙说和见证。郭争光说:我是福建人,所以尽管认为江南水乡有着民族性的乡愁,但看到这些高高低低错落的民居时,总是会有种归属感,会浮想联翩地回忆起自己还是个小孩时的那些事。比起徽派建筑的清秀,福建的建筑则显得更有沧桑感,“用厚重的油画语言更能表现这种岁月感。”
“我们这代人,对福建的民居是有记忆的”。1980年出生的郭争光,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城市历史的变迁。闽山闽水,因地形特点,造就层层叠叠的建筑风格。这些,曾经都是郭争光的记忆。沈从文用《边城》堆积自己对于故乡的记忆,而郭争光则是用画笔和颜料来沉淀自己对家乡民居的情感。
他总觉得这座城市里的老建筑是可爱的,在福州生活的郭争光,他常常穿梭于上下杭,三坊七巷,这里既有婆娑的历史,又有着水乡的精致,一切都是那么的灵动。

◈《鼓浪屿民居No 32》 60cm×130cm 2015年
他画民居,觉得民居有太多人文的因素,太多的生活倩影。在郭争光看来一个民居虽是由人所修建,但渐渐地便与这个环境有了交集,便与这个社会有了交集,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你天天看着这些建筑,久而久之也便有了情感。所以郭争光画民居,便不只是画一个房子而已,而是如同老朋友一样,清楚知道每一处的细节。造物者创造了太多美,艺术家能敏感的发现并展现出来,这便是好的艺术,这也是他的艺术追求。
他有一组《民工廉租区》系列作品,便很好反映了这点。在福州,他原来的工作室就坐落于一个挺大的民工廉租区,是城乡结合部农民工聚集的一块区域。那里住着一群城市的拓荒者。郭争光这系列的作品描述的就是在都市灯红酒绿对比下的一个灰色地带。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一家子好几口人蜗居在狭小的,甚至连窗户都没有的房间里。“我以前曾经和他们一起租住了两年多。”郭争光这系列作品用写意的笔触,水泥灰的色调、朴拙的造型和粗旷的肌理展示着农民工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环境,既有着细节刻画,又有着整体的构思,呈现在你眼里是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墙。墙里墙外又是怎样的鲜明反差对比呢?给人予遐想,给人予沉思。他的绘画充满多层次的视觉,透露着事实、心理和哲学的众多信息。同时,还反映了他创作此系列作品中思考过程的本身。

◈《民工廉租区》 120cm×160cm 2014年
在绘画的众多题材中,郭争光选择了风景画,他觉得目前自己是最爱画风景,在面对景色创作时,他能更自如的运用丰富的油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许他更喜欢生活化些,喜欢简单些。通过画景,他赋予自然风光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他的《山语》系列作品,也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画面,整个画面被光秃秃的山石所占满,山脚下那人、那狗、那房屋,还有逶迤的沙丘,显出史诗般的柔美;有些略为隐去角落里的生活,加上暖色调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作品展示的已经不仅仅是那山,而是山里乡村生活的一种状态,这里边洋溢着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作为高校美术教师的他,虽然需要接触很多绘画题材,但他偏爱于此,继续着他的山水、他的民居。
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对于郭争光来说,这一幢幢建筑,这一山一水,一瓦一梁都是很好的题材。现代的也好,传统的也好,在郭争光看来,所谓艺术求的便是一个与观众,与一个时代的“共鸣”。看到一幅画,会让你怦然心动,会让你有所思考,这便是好的艺术作品了。
作为外行的我,最怕看见那种所谓“技艺高超”的作品,让人战战兢兢,好在郭争光的画不会给我这样紧张感,十分温暖,亲切。

◈《凉棚》 60cm×80cm 2016年
纵观他的作品,他喜欢追求高级的统一又丰富的色调、富有意味的构成,重视厚重的油画肌理的呈现。古人早就说过绘画要“有道有艺”(苏轼语),强调画家要心手统一,强调熟练技巧的重要性。如果“物形于心,不行于手”画家无论对客观事物有多深的认识,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郭争光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经过了美院系统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又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磨练,绘画技巧不断增强,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他的油画充满着感情,给人以亲切感和现实感。我自认为好的绘画都是以情入画、以情动人的。我从他创作的油画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这种深深的感情。在颜色上,他用沉稳的、层层叠加的丰富的色彩呈现了粗犷、斑驳的画面质感。这是因为闽居闽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色彩丰富,这非常适合他用油画来表现。正是因为福建地域的影响,郭争光力求在油画作品里摆脱了传统油画灰暗的棕色调,运用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原理,给人以明快、温暖的感觉。

◈《鹭岛家园》 60cm×80cm 2017年
我跟郭争光虽接触不多,但他善于学习,开放的心态,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我自认为他的油画有着俄罗斯油画的特点,又有着传统中国画的线条和写意精神,还有对本土民间艺术语言的借鉴运用。广闻博记的学习与吸纳,对于郭争光独特的绘画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郭争光的油画作品虽然曾多次参加国内大展并获奖,然而,作为艺术家,我认为他仍然在路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行。我更希望他在将来应坚守自己的追求,多倾听自己内心,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院田民居》 60cm×80cm 2017年

原名李书烜,80年代生于泉州德化,系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三坊七巷文学社社长,现为《大艺》杂志执行主编。曾获首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短篇二等奖、人气奖、“盛东文学奖”一等奖、茉莉花奖三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二等奖等。著有《坐在城市的楼顶》、《宽阔的风景》、《之间》、《追梦人生》、《意念》(与著名画家卢清合作)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