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王裕亮的“历史画之路”访谈
2025-09-02 王裕亮官网
《难忘下党》840x250cm  2020年

问:王老师好,我们知道每一位艺术家的成就一定离不开他过去的学习成长经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我出生于福建漳浦的海边农村。那里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大书法家黄道周就出生于此,他的艺术成就对家乡书画之风的盛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剪纸之乡”的漳浦,是我艺术成长之路的深厚土壤。我的小学、中学老师书法都写得很好,初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叫王成辉,他是我们村的民间艺术家。除了教书他经常给一些寺庙画壁画,给老百姓新居漆绘装饰画和写门联,王老师的弟弟是省级书法家,也是中学老师,王老师的儿子王毅霖也是福建省著名的青年书法家、理论家和篆刻家,可以说王老师是最初给我带来影响的老师。我的艺术细胞应该是母亲那里遗传的。我的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裁缝,尽管没上过学但刺绣、剪纸、画画样样行。外公是个出色的木匠。听母亲说外曾祖父最厉害,琴棋书画、中医、易经什么都会。我小时候就特喜欢画画,捏各种泥巴塑像,爱画关羽、张飞、岳飞等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阅读大量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小学读书时经常去学校边上的寺庙去看墙上的壁画,目识心记,回家后尝试画出来。15岁左右家里盖新家,母亲让我为家里画了一幅观音像,她非常喜欢,一直保留至今。

1991年我考上了云霄师范学校。那时师范比云霄一中录取分数高很多,因为师范毕业包分配,有“铁饭碗”端。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还赞助村里连放三天电影。1992年暑期,我留在学校参加美术培训,有一个国画班和一个西画班。我不知道该选哪个班,就问热心的柳洋泱学姐(后来比我早一年保送到师大读书)说我以后想像我中学那位语文老师那样业余时间油漆画画写字赚一点业余收入。当时非常可笑,她说要油漆就学油画,稀里糊涂跟她一起报了西画班,就这么阴差阳错走上西洋绘画的路。记得西画班的老师是当时就读厦大美术系的学生何专连(今厦大美术系国画教师)。我在师范三年期间有一位很好的美术启蒙老师连文华,他是福建师范大学77级油画专业毕业,我后来之所以走上油画这条路跟连老师有很大关系。当时我几乎每一个假期都跟着老师学油画,也经常偷偷在画室通宵作画。1994年我非常幸运以全省美术保送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

大学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著名油画家、版画家林之耀老师。他教过我们两年素描,为我的造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他对我的艺术创作方法论上影响也很大,包括技法上材料肌理的使用。2001年我成为著名油画家胡振德的第一个研究生。胡老师擅长风景和人物创作,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油画中,追求东方审美意味和中国式的写意品格对我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研究生毕业后,我便留在母校从学生转变成为教师。

2006年,我获得学校公派去澳大利亚访学的机会,到了南澳大学艺术学院。在澳洲的四个月几乎每周都能进入阿德莱德美术馆,近距离研究莫奈、梵·高等西方大师的原作。我写生了大量的风景画作品,填补了我在色彩上的不足。2009年我以这批澳洲风景写生作品为基础,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展览的成功举办促使我更加坚定信心走上艺术创作之路。

在艺术探索学习之路上,我有幸成为著名学者李豫闽老师的博士生。2010—2013年读博期间,“排除一切干扰做学问”是李老师给我的肺腑之言和要求,这也是他的导师汪毅夫先生对他的要求。李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画家和领导。他严谨的治学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帮助我在文艺理论研究上有了质的提升,成为我检验学者的标杆。他抓大放小、松紧有度的创作观和格局对我艺术创作和人生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

2010年在李豫闽老师的组织下,与迟连城、林颢老师和我四人共同创作了福建省历史以来最大的独幅大型油画——《闽水万古流》(280cm×860cm)。这次创作经历让我第一次系统、全面学习了大型历史画创作的整个方法论,涉及选题、素材收集拍摄、草图创作、画框画布制作到创作完成,使我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成长。我特别感激李老师给予的这次机会和几位老师的指导,它为我后来专攻历史题材主题,尤其是立足画福建的历史名人创作奠定了基础。

2016年,我再次获得一年公派赴德国图宾根大学访学的机会,踏上欧洲艺术朝圣之旅。这一年对我的艺术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欧洲我不仅有机会深入探索西洋绘画的源头,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两河流域到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从拜占庭到文艺复兴艺术,从印象派直至现当代艺术。我游历了十二个国家,走访了五十几个博物馆,观赏了数十万件艺术作品,也画了一百多件作品。这种深度的接触和体验,让我对西方艺术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欧洲的学习和旅行,让我有机会远距离反思自己,思考不同时期美术留学的使命和责任上的差异,从更高的角度和更为宏观的视野看待中国油画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中国油画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这些思考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促使我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2017年我刚刚从德国回国,有幸参加为期两年的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国美术学院创研班。创研班不但有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邵大箴、钟涵、许江等名家的指导,还有中央党史专家、中国社科院专家以及国内著名理论家授课,班主任孙景刚和何红舟更是自始至终跟班辅导。在这两年的访学期间,我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提升,尤其是在历史画主题创作方面。我不仅在油画表现的技艺上取得进步,对主题创作选题的认知也得到系统性的、跨越性提升。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卓越的决心,也为我未来的艺术道路指明了方向。

我的艺术成长之路,磨炼是很重要的。从家乡到中师、大学、硕士、博士,到两次出国,再到中国美院的进修,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特别感谢母校给予这样一个机会,也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


《闽水万古流》860x280cm  2010年


《破冰之旅--胡锦涛会见连战》 280x350cm


    问:在您的成长经历中,不仅接受了系统的油画训练,也有着坚实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近几年您的作品不仅有油画作品,也出现了不少和爱人杨幼梅老师合作的国画作品,您在绘画创作中是如何把这两种绘画形式结合在一起的?

答:我有两次留学经历,很支持中国艺术界提出“油画民族化”的概念,目的在于探索油画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油画中国化的问题。中国油画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要能和世界美术对话,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是中国美术界所关注的问题。就如同日本美术、墨西哥美术就极具自己的民族特点。近年来中国“写意油画”概念的提出,同样体现了中国油画与国画的融合。“写意”的源头在中国绘画中,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有所差异。西方的表现主义更多强调情感的表达,而中国的写意则更侧重于精神的传达。写意绘画与文人画有很大关联,从元代开始,文人画兴起,开始提倡写意精神,写意水墨画成为主导。我和爱人杨幼梅既画油画也画国画,各自有主导的方向,但可以互补与交融。

从我个人创作实践来看,如何将传统的中国画和油画结合在一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精神层面,汲取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民族审美和哲学观。第二在表现手法,借鉴中国绘画的意境、透视、构图和观察方式,从写意的视角表现对象,与西方的科学写真的再现观形成互补。第三是技法层面,融入中国书法、绘画的线条、笔意等技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创造独特的油画风格,丰富油画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在我的油画创作上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构图上,我会结合移动的平行透视和散点透视的构图表现方法,来表现一些较为宏大叙事和大型场面的主题创作。在场景的处理上,我会采用更为写意的表现手法,以增强画面的意境和氛围。在色彩运用上,我有时会为了追求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意境而适当减弱色彩的强烈对比,强调整体画面的意象表达。在笔触的语言上,我会更加注重书写感和写意的笔触,强调用笔的韵味和干湿厚薄的变化。

我的创作方向主要分为两大主线。一方面,是主题性创作,包括历史绘画和具有主题性质的人物、事件和景观。另一方面,是风景画的写生和创作,这包括现场写生和在工作室中进行的创作。除此之外,我还长期致力于抽象绘画的探索,曾创作反映宇宙观和生命观主题的大型抽象作品。抽象作品我更是融合了中国水墨画和书法元素,以黑色的书写构架作品的结构,大量使用泼、写、画相结合,强调作品的抽象空间、写意性表达和色彩象征寓意。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实验性思考。



《严复》175x127cm  2021年


 《九仙之春》526x200cm  2023年


 《郑振铎和挚友们》250X370cm  2024年 


《译坛先驱---严复、林纾、辜鸿铭》200x180cm 2018年   

 问:您近几年创作了很多的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作品,引起比较广泛的社会关注,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

答:我自幼便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怀揣着这份情感,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大型历史画《闽水万古流》,至今已创作了十几张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或许有人会认为主题创作颇具政治性倾向,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在我看来,美术史上所有最为出色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是主题性创作,尤其是那些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作品。我的主题创作由两个方向构成: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主题性人物和事件,诸如《人》《大地之殇》《时代楷模孙丽美》《难忘下党》《生命的呼唤》《九仙之春》《正月里》《润物细无声》《生生不息》《生火》等,这些作品与时代紧密相关;另一个则是我所感兴趣的、过去发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像《闽水万古流》《陈宝琛》《郑成功收复台湾》《绿色丰碑——人民好干部谷文昌》《译坛先驱——严复、林纾、辜鸿铭》《破冰之旅——胡锦涛会见连战》《中蒙边境保卫战》《“向东”风云》《万人空巷》《郑振铎和挚友们》等。

我认为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不存在哪一件最为重要之说。例如,《闽水万古流》让我首次系统地接触历史画创作,深入了解福建历史名人,使我构建起历史画创作的方法论;《绿色丰碑——人民好干部谷文昌》让我在历史画的创作上实现了质的提升,因为历经两年的学习与创作,完成了大量草图实践,还有高强度的专家指导,其意义自是不同;《译坛先驱——严复、林纾、辜鸿铭》让我在绘画语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突破,作品以文字为主线,利用材料基底塑形产生浮雕效果,画面突破了二维的限制;《破冰之旅——胡锦涛会见连战》是一件政治题材的领袖人物创作工程,画幅巨大,通过这件作品我学会了如何驾驭领袖人物的形象以及在思想性上的表达;而《陈宝琛》则让我将在风景创作中对光和色的追求运用到了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让历史人物巧妙地还原到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构图场景里。

《陈宝琛》 246cm×200cm  2015年

《“向东”风云》180x180cm 2023年

《时代楷模孙丽美》180x180cm 2021年    

问:这些作品都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创作出来的?创作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作品您认为有什么意义?

答:我这些年创作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既有来自政府项目,也有基于个人艺术追求和兴趣的创作。首先,政府组织的项目分为主动投稿竞争和被动参与两种。近年来国家组织发起的各种美术创作工程、国家艺术基金、文艺创作扶持项目等,这些是向全社会征集的,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竞争。作品《陈宝琛》《郑成功收复台湾》《绿色丰碑——人民好干部谷文昌》《译坛先驱——严复、林纾、辜鸿铭》《破冰之旅——胡锦涛会见连战》等是属于这一类的,我会根据个人兴趣和对事件的熟悉情况来选择选题进行创作。而《闽水万古流》《中蒙边境保卫战》《“向东”风云》《万人空巷》《时代楷模孙丽美》《难忘下党》《生命的呼唤》《九仙之春》等是政府有组织、有针对性、有指向地根据某个文件或活动的需求进行创作的。我的创作选题方向路线总体上是立足于家乡、立足身边的人和事件。

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这类作品是集艺术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为一体。一件优秀的历史画作品首先是思想性要高、立意要好,要能准确把握历史、真实再现历史和生动表现历史,这个很考验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和品格。因为作品创作出来给老百姓欣赏要能看得懂、还要有教育和认识的意义。其次,作品必须是一件好画,在艺术性上,个人绘画语言上,风格技法上都要经得起专业的推敲。


《中蒙边境保卫战》200X300cm 2016年

《万人空巷》150x400cm  2025年


《人民好干部--谷文昌》200cmX400cm 2019年   

 问:您的作品两次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现在也是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委,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答:国家艺术基金近几年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它由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直接领导,中央财政部拨款为主,是一个全民竞争的平台。2014年我的油画作品《陈宝琛》获得首届国家艺术资金项目,这件作品2016年结项时获得滚动资助项目,进行全国巡展。2024年作品《万人空巷》再次获得国家艺术资金项目。关于国家艺术基金的评选,我认为应有以下几点:第一,作品的主题需要有高度。选题要符合国家意志、国家政策、国家导向,能够体现时代性和典型性。第二,作品的思想性要有深度。作品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第三,作品的艺术性要有难度。作品的创作要有较高的艺术性、完整性和个人语言,同时要有宏大叙事的难度,作品一般不会太小尺幅。第四,作品符合个人情感和兴趣,要有温度。艺术家对所选主题的个人情感和兴趣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我对陈宝琛的选择不仅因为其历史意义,还因为陈宝琛是我母校的创办人,这让我有更深的情感投入。《万人空巷》的创作既是表现中国女排精神,同时也是我们回馈家乡和家人的有温情的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需要艺术家的努力和坚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创作,提高作品的竞争力,获得专家的认可。好的作品首先要能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力投入,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和深刻思想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最终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问:下一阶段您在美术创作中有什么计划呢?
 答:我将继续坚持以历史题材和主题性美术创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因为这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从事这类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经验。未来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力求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希望能够有更多作品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创作将继续坚持立足家乡,因为这里是我熟悉的土地,有着我所热爱和熟悉的人和事,画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以及祖辈的过去,会让的作品充满情感和深度。我相信这样的作品将更具个人特色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创作方向,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能够代表自己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的作品。

(采访者:游妙玲,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青年美术创作;王涵阳,中国美术学院学生。)本文发表于《福建艺术》2024年第4期。


艺术家简介王裕亮Yuliang Wang       

王裕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委、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学院“文旅部国家主题性创研班”学员。              作品入选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十二、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获2014年和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2018年中国文联青年美术创作扶持项目,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一二三等奖、福建省第十、第十四届社科奖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馆、新疆昌吉州美术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等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