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峰峦自有回响
2025-09-01 李圣斌
笔墨当随时代   峰峦自有回响

               笔墨当随时代   峰峦自有回响
                                          李圣斌/文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画家以心灵映射万象,终极所求本就超越“象”的范畴。《易传》“立象以尽意”,笔墨是舟,载着时代的“意”与“情”,驶向“超以象外”的灵境。
    太行山水画艺术从来不是对山石草木的简单摹写,它是画家以笔墨为凿,在方寸间重凿太行的骨,再酿山水的魂。作为深耕太行山水三十余载的寻道者,带着对太行的“听”与“悟”,在宣纸上与山对话,让峰峦的形藏着声,任笔墨的迹裹着情。山水间流淌的自然声息、历史余韵与时代共鸣,恰似一场创作过程的“寻响”与“传响”的修行。
   一、“自然之响”里峰峦与风泉的和鸣
    太行的峰峦从不是沉默的。“铁壁”般的崖壁,皴法如斧劈,藏着“风过松梢”的轻响——可于浓墨画岩处,留几缕淡墨飞白,似风掠山脊;听那“深谷”里的溪泉,石缝间穿行,撞出“漱玉”之声—于青绿水畔,点几笔赭石如苔,衬水流之活。峰峦是“器”,风泉是“声”,画中不必写“声”,却让观者从岩的“硬”与水的“柔”里,听见“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自然回响。
 二、“历史之响”间峰峦与记忆的共振
    太行的峰峦刻着岁月的叩问。愚公移山的传说,让“王屋太行”成了“坚韧”的符号——远山如黛,山脚添几株老松,枝干虽虬曲,却向峰峦生长,似“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执着;红旗渠的故事,让“悬崖峭壁”成了“奋斗”的注脚——岩间画一线朱红,以焦墨皴出凿痕,让“人工天河”与“自然峰峦”相依,如历史与山的对话。峰峦是“碑”,记忆是“文”,画中不必直白叙事,却让观者从岩的“古”与痕的“新”里,听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历史回响。
 三、“时代之响”中峰峦与当下的应答
   太行的峰峦正应和着今日的脚步。挂壁公路如“银线”缠山,是当代人对“天险”的应答——峰峦半腰,以淡墨勾出公路曲线,与岩的苍劲形成“刚柔相济”,似“向山要路”的勇气在回响;生态保护让“荒山”复绿,是人与自然的和解——近山处用“小青绿”染林,远峰却留些许赭石,让“新绿”与“旧岩”对话,似“绿水青山”的理念在蔓延。峰峦是“景”,当下是“情”,画中不必刻意说教,却让观者从岩的“恒”与景的“变”里,听见“时代向前,山水共情”的当代回响。
    “笔墨当随时代”承载情感与思考,“峰峦自有回响”恰似艺术的初心,把“回响”凝成可见的墨色,触摸峰峦的硬度,听见山水的心跳,感悟太行的风骨,让太行的每一道褶皱,都在笔墨中抖落属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回声。


李圣斌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长治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民盟中央美术院长治分院秘书长
长治市火炬中学教师
梵宇千峰上  禅林万壑深68x138cm



        太行春来早90x180cm



晴云流岚苍山润90x180cm

岚气浮空连翠岫68x78cm



        雾锁峦无迹53x66cm


云漫梯生烟53x66cm

     壁挂太行魂53x66cm


苍崖锁旧烽53x66cm


          峰峦如黛隐烟霞53x66cm


     太行万壑升云涛53x66cm
风驰云动壮太行30x60cm


太行元气涌,苍昊裂千嶂
云涛吞万壑,风刃削群冈。
崖垂春瀑活,松岗旭日長。
岚开青嶂醒,花浪沸天荒。
30x60cm
太行凌紫巅,万壑笼春烟。
风劲松涛涌,云开翠影连。
崖悬天斧削,径转玉泉涓。
暖日催青嶂,山河染黛妍。
30x60cm

扇底烟峦半卷舒,
墨痕淡渍树毵毵。
风来欲叩青山寂,
却引云腴沁素怀。
30x60cm



云起太行46X138cm
醉卧秋色染太行30x60cm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