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仙之春》526x200cm

宁德市蕉城区九仙乡村振兴主题馆

《九仙之春》展览现场
一、关于创作背景与初衷 问:王老师您好,能否谈谈《九仙之春》的创作缘起?这幅作品在您的创作脉络中有着怎样的定位?
答:《九仙之春》是我2023 年受宁德市蕉城区委托,为九仙乡村振兴主题馆创作的大型主题油画。这幅作品与 2021 年创作的《难忘下党》(840×260cm)构成系列,后者收藏于宁德难忘下党学习基地,表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 引领当地脱贫奔小康的历程,以及从幸福之路迈向美好之路的美好愿景。而《九仙之春》则聚焦总书记“四下基层” 对闽东畲乡的关怀,展现九仙村从灾后重建到乡村振兴的蜕变,是对习总书记心系基层百姓的艺术呼应。

《九仙之春》526x200cm 2023年

《难忘下党》840x250cm 2021年
二、关于作品主题与历史内涵 问:可以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九仙村的发展故事吗?
答:九仙村的故事充满时代印记。1987年9月福建宁德市九都镇上九仙村被山洪吞噬,31人遇难。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情,迅速引领村民重建家园。1988年元旦,7户受灾户共19人迁入了新居。1989年春节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听闻九仙村正在灾后重建,他来到九仙村慰问受灾群众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嘱托上九仙要整村迁下来,那里不能住人了,而且山上要植树造林,林多了,就不会再有泥石流。各级党委、政府便把九仙村畲民搬迁列入“造福工程”,云气村无偿提供土地,1997年建设成九仙畲民新村。“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重建家园”的寄语,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两次进入九仙村走访慰问受灾群众时留下的。2015年9月30日,衢宁铁路宁德段开工建设。蕉城站点就建在九仙新村。2016年九仙村迎来了第二次整村搬迁,他们被安置到了高标准建设的九仙花苑,是一个“山、水、林、园”和谐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宜科研的现代化社区。

九仙村畲民

九仙村畲民

九仙村畲民

九仙村畲族群众迁入新居
二、关于作品主题与历史内涵 问:您希望通过作品传递怎样的精神内核?可以介绍一下这个精神内核在画面中是如何体现的吗?
答:画中我以“屏山带水” 结构串联乡村振兴主题:近景的橙树与左侧层层叠叠茶山象征习总书记当年提出大力发展的闽东特色的农作物;纯净碧绿的霍童溪如飘带一样横卧画幅,白鹭群飞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枝繁叶茂的深色针叶松衬托着畲民新居,象征生命长青;中景有两个时空,它们通过一座横跨的大桥连接两个九仙村,一个是1989 年 “九仙新村” ,一个是今日“九仙花苑”。画中白色畲民新居使得作品再现1989年习总书记一行人春节慰问畬乡的场景,它是作品的画眼;远景建筑群是九仙畬乡新村---“九仙花苑”和火车站,右边徐徐而行的火车是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最远处之提山云气环绕宛如仙境,也体现出“九仙”这个地方独特地貌。作品核心是通过艺术再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四下基层”体察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故事,传递“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的乡村振兴精神。

霍童溪俯瞰

霍童溪

九仙花苑 1

九仙花苑 2
三、关于艺术手法与画面细节
问:《九仙之春》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独特构思?如何通过视觉元素传递主题? 答:在技法上,我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手法,以舞台布光式的光影交织(如晨曦与午后光线叠加),营造既写实又富有诗意的画面。空间叙事:中景通过大桥连接“历史村落” 与 “现代社区”;象征元素:深色针叶松衬托新居,象征生命长青。画幅中间大面积的绿色田野象征希望,之提山云雾呼应“九仙” 地名的仙境意象;动静结合:水静鹭飞、屋静人走、村静车行、山静云绕,通过细节动态强化画面生机。

《九仙之春》色稿180x50cm 2023年
四、关于系列作品的延续与意义
问:《九仙之春》与《难忘下党》在主题和创作上有何关联?您如何看待这类主题创作的社会价值? 答:《九仙之春》与《难忘下党》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基层实践为核心,《难忘下党》聚焦脱贫攻坚,《九仙之春》侧重乡村振兴,共同构成“从脱贫到振兴” 的时代叙事。作为主题创作,它们的价值在于以艺术语言记录历史:既还原习总书记“四下基层” 的为民情怀,也展现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家园的奋斗历程。

创作过程1

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
五、结语 《九仙之春》以油画为载体,将历史记忆、现实成就与艺术想象熔铸一炉,既展现了闽东畲乡的沧桑巨变,也成为主题艺术创作服务时代的典型案例。通过王裕亮教授的讲述,我们得以窥见画作背后的历史厚度与艺术匠心。

王裕亮Yuliang Wang
王裕亮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委、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学院“文旅部国家主题性创研班”学员。
作品入选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十二、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获2014年和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获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一二三等奖、福建省第十、第十四届社科奖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馆、新疆昌吉州美术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