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20年仍藕断丝连,这位诏安人说:不想有亏欠
2025-06-29 诏安县庆源号彩绸庄
坚持、专注、敬畏、入魂一个匠人   就是一个传承的故事是他们让非遗有温度   有生命
『听见 · 匠心』今日走进——漳州彩扎

省级非遗项目、诏安“庆源号”彩绸庄彩扎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学习、制作彩扎40多年。

诏安县城中山路,车水马龙,人来客往,热闹非凡

位于中山路90号的“庆源号”彩绸庄”里,金丝银线正在林养生的指尖缠绕,飞针走线,刀起剪落,没多长时间,一件色彩缤纷、惟妙惟肖的工艺品呈现在眼前。

放眼店里,龙、虎、狮、城楼等各式各样的彩扎手工艺术品,栩栩如生,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彩扎大部分都出自林养生之手,「我很小就喜欢民间艺术这一块,九岁开始跟我爸学习。乡下红白事都邀请他去制作,我就跟着一起去。」

彩扎技艺繁复,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也比较复杂。先要根据不同的彩扎对象,选用竹、木、藤、篾片、铜、铁、铝片条等作为工艺品的骨骼,扎出物体的骨骼构架。



再选用丝、绸、缎、绫、绒布等作为外面贴料,粘贴平整均匀。最后再配以金丝银线、珠粒珠片、羽毛等作为装饰,使其色彩艳丽,装饰繁缛。

林养生说,以彩扎一个妈祖帽子为例,从初胚到装饰完成,需要八天的时间。「最难的是漆线雕,工序比较慢。一定要设计图稿,剪掉没用的图案,留下来的上漆、上雕、贴黄金泊,整个程序复杂。」


纸扎是闽南和潮汕的传统艺术,凡是婚丧喜庆等各种民俗都少不了它。林养生说,“庆源号”彩绸庄是他的曾祖父林裕后创办的,主要是从事彩扎、刺绣、布艺、剪纸等业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林裕后是一名出色的彩扎师傅,手工精湛,他做的工艺品以做工考究、花样繁多,深受人们喜爱。

当年,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当地及周边的广东潮汕一带举办民间活动,都经常请他前去制作彩扎,纸绸庄的生意也十分红火。但“文革”期间,由于民间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几乎都停止了,纸绸庄也处于停业状态。


林养生说「1976年就停业了,那些古装戏都不能演出了。于是改行就做衣服,一做也将近二十多年了。」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民俗活动再度复苏,彩扎工艺也重新进入老百姓的视线。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工艺品的欣赏品味不断提升,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林养生,开始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陈出新。

林养生说「创新就是要有色彩,进行分染,多一些层次感。另外,在设计一些动物或者人物上并不局限于传统,多增加现代的元素。我的整个家庭都在制作彩扎,我儿子也从事这个。孙子现在八岁了,很聪明,画画也画得好,拿起剪刀来比他老爸还好。继承到第六代就更好了。」

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林养生特意学习国画、书法,还买来了许多与曲艺相关的书籍,仔细阅读。

如今,林养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诏安当地的书画艺术。他制作的各类纸扎、绣品和布艺,从用料到设计和以前比起来都有很大创新,深受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欢迎,就连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的人都前来店里订货。

林养生说「有广东过来的,也有东山、云霄,云浦诏东都有,台湾也有。因为我们制作的工艺,像彩扎的头盔,刺绣的龙袍,跟别人就不一样。我们的社戏是以传统的制作方法,还有创新一点。」


除了在各种大型的民俗活动中呈现以外,林养生的彩扎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国内外各大展会平台上,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2011年12月,诏安彩扎技艺被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使庆源号彩绸庄的工艺能世代相传,保护庆源号百年老店,今年56岁的林养生也有了自己的规划。

林养生说「我准备办个传习班。因为我在老家的场地现在改造得比较宽敞了,可以制作。彩扎、漆线雕、刺绣都要办。有兴趣有意向的人都可以来学习,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