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以下称“九艺节”)的戏剧会演中,参赛的40部剧目约半数为历史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参赛参演剧种,且佳作频出,被称为“很好地秉承了福建历史剧创作的传统”。其中,芗剧《一代相国蔡新》、闽西汉剧《魏侃夫》、京剧《江海风流》、越剧《柳如是》等4部叫好又叫座的新编历史剧皆出自一级编剧方朝晖之手,前3部均获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作为一名年近八十的福建省优秀剧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专业从事戏剧编剧工作以来,方朝晖曾多次凭新编历史剧荣获文华剧作奖、田汉戏剧奖等大奖。基于对历史题材的喜爱,并融入对现实的思考,方朝晖不断打磨出新编历史剧精品,完成以此“警喻现实”的情怀和抱负。

历史剧也是当代剧
方朝晖认为,历史剧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应该观照现实,以当代人的眼光审视、反思历史,启示当代。

在九艺节参赛的京剧《江海风流》,正是方朝晖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编写出来的。该剧取材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痛惜的故事:南明英雄郑成功、张煌言空有报国之志,却因为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无力挽大厦之倾颓。
言及创作动因,方朝晖表示,他每每读到南明史都痛心疾首:“清兵南下时,南明军力远超清军,财力也雄厚得多,却以惨败告终。”方朝晖充分阅读史料后,归因为内部不团结,“历朝历代不乏此例,但南明尤为典型,而且距离今天也不会太久远。”因此,他在剧本中着重刻画了两位悲剧英雄郑成功、张煌言,呈现他们面对掌权者的内耗和短视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而空悲切。
“团结才能存续文明,否则,再伟大的英雄也只能徒呼奈何。”这是方朝晖对该剧主题意旨的开掘,也是他基于当前的世界局势发出的诤言呼声。
从业多年,方朝晖创作颇丰,但他坦言并未在选择历史题材时有特别偏好。在他看来,题材最重要的是能够引发思考、产生共鸣。

“在日常阅读中遇到打动我的,我就记录下来,在心中酝酿,直到最后想到有好的办法呈现才动笔。”方朝晖认为,不能带着理念翻材料,而是要从历史本真中获得思考,这样创作出来的剧本才能吸引观众。编剧应该对历史有独特的视角和解读,“我不喜欢重复别人说过的,没有新的意义”。
一出历史剧的琢磨

在接到芗剧《一代相国蔡新》的创作任务后,方朝晖在人物呈现和故事戏剧性上颇下了一番心力。在方朝晖看来,蔡新是位极具处世智慧的能臣,在朝50余载从未与皇帝发生过矛盾,却仍能获得史书极高的评价。但是在舞台上,仅仅展现一位能臣是远远不够的。方朝晖查阅史书时发现,彼时的弊政“议罪银”被史学家评价为“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原因”。为了赋予本剧现实意义,方朝晖由此塑造了一位具有大担当和大智慧的忠义之臣,在国家政策出现偏差时挺身而出,以牺牲小家保全皇帝声名从而感化皇帝、力挽狂澜。
“面对腐败,既要有铁腕治污的刚,又要有感人肺腑的柔,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化解人性的困顿和迷茫、唤醒人性的悲悯和自尊,这对当下的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许能有借鉴意义。”他说。
一部戏剧,不仅要有主题支撑,还要有观赏性。为此,方朝晖设计了很多颇具故事性的情节,如蔡新与自我的心理对决,与和珅的激烈斗争,与皇帝的情感博弈,等等。“这样,戏就好看了,就不会曲高和寡了。”方朝晖说。

在方朝晖看来,一出好的历史剧,必不可少的是要聚焦当代人所关注的主题。为此,历史剧编剧首先要汲取足够的思想养分,这需要大量的史料阅读积累;其次“笔头要过关”,这需要博闻强记和增强文学修养;再次,编剧自身还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阅历,这需要扎根于生活。“这样才能抓准时代的脉博与触及人心的痛点和堵点,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