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画家游海杰描绘老街27年 跟拆迁队抢时间(图)
2017-11-06 游海杰
东南网-海峡导报6月17日讯(本网记者 苏演卿 卞军凯 张炎妍 文/图)6月12日,以香港路、台湾路为主体的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荣获“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全城欢庆。然而,千年漳州城的老街区并非只有香港路、台湾路,其他老街区的命运颇为悲惨——— 多数被以所谓“旧城改造”的名义彻底拆迁,再也难觅踪影了。 

一位画家想用画笔帮人们留住记忆——— 从1983年开始,漳州画院副院长游海杰无意中养成了画老街的业余爱好,如今已有100多幅作品,准备出一本书,记住那些消失的老街。 

无意之作,坚持27年 

游海杰画老街,缘于写生。小时候生活、上学等等一些记忆,让这位土生土长的漳州人难以释怀,而这些场景也先成为了他写生时的作品,1983年他画的《芗江水果店》就是第一幅“老街”作品。 

“完全是无意识的,就是一个写生的场景。”美术科班出身的游海杰先后在剧团、图书馆工作,3年前调到画院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 

当老街的作品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赞扬的声音逐渐增多。“特别是老漳州人,看了都很喜欢。”游海杰介绍,之后他还在漳州、福州等地举办过专门的画展。与拆迁队抢时间 

2000年之后,游海杰意识到老街消失的速度在加快,于是决定用画记录漳州的老建筑,“有可能前一天还在,第二天就消失了,那时候是在跟拆迁队抢时间”。 

有时候来不及,游海杰只能先用相机拍下照片,再根据照片和记忆画,而前后几年,他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花在老街的记录上。 

一提起老街的消失,游海杰就唏嘘不已:“城市就像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漳州有漳州的建筑特色,应该尽量保留它。” 

尽量写实,不怕破坏画面 

让人意外的是,在老街水粉画里,出现了电线杆、路灯、广告牌、横幅等看起来不甚美观的东西。其实这正是游海杰的用意所在,“从艺术的角度讲,这些东西破坏了画面,要处理掉。然而,我这些水粉画不单纯是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记录功能”。同时,为了不让这些画太写实,像照片,他从色彩、光线等方面作了处理,寻求写实和艺术的平衡。 

出书记录画里的城市 

对漳州老街里的名人故居,游海杰正酝酿把它们变成画作。许地山故居被拆迁时,他赶紧跑去照了相。杨骚故居、漳州籍厦大教授叶国庆故居等,他已经收集了资料,准备慢慢画。 

把这100多幅作品出版成书的计划,也在筹备中。书的主题是“画里的城市”——— 尽量还原那个曾经繁华、如今却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漳州古城全貌。 

恋恋不舍 漳州老街 

最近有件事情让人感动,厦门市的“一把手”于伟国书记,考察厦门营平片区后,决定放弃原有的拆迁规划,而是“核心保护”该片区。本报对此的评论还说,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其城市建筑比中国城市的更古老,这让人震惊。 

多年前,漳州的著名作家青禾曾说,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骑着自行车到漳州的老街逛逛,心情特别好。可现在青禾如果要逛的话,可能没几条老街可逛了。 

作为外地人,数年前我曾走过一次漳州古街“文化街”,就忘不了它:小车刚好能通过的街道,地面似乎是青砖铺的,漫步过去,有许许多多的庭院,好几家庭院围墙或院门有漂亮的雕刻,院门和里面的厝,很有风格,似乎都很古老。从院门看进去,有一家院里的扶桑正盛开,红绿相映。印象中,有一座庭院里,几个老人正在喝茶,他们前面的桌子上,是一张刚写好的书法。当时我逛文化街的时候,街道很安静,我的心情平静又愉悦。 

看我上面写的这段话,对文化街的记忆其实是很残缺的。如果你想让我说得更详细些,我无能为力,因为这条老街被彻底拆迁了。 

恋恋不舍,漳州老街,感谢画家老游,帮住记忆。(游章友)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