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蓉的“调色板”
2022-04-23 杨文蓉
 杨文蓉的油画作品,在2019年内被数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收藏,也因为在这一年她举办三人美术作品联展而被大家认识和关注。

我认识杨文蓉己有数年之久,而较频繁接触也差不多二年时间,通过接触才对她有较深入的了解,尤其有许多次一同外出写生,对她的油画艺术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她的从艺道路和生活的经历颇为艰辛曲折。

从最初拿起画笔到现在可以独挡一面的创作,从一个懵懂的文艺女青年到现在成熟的女画家,时间和汗水见证了这一切。

虽然说,她几乎没有过很长又很专业化的学习环境,似乎也缺乏和没见多少个诚心以待的同道中人的帮助与提携,却因为有较充裕完整的时间自己摸索和从事她喜欢的油画创作,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一个孤独寂寞、默默无闻又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者。


一、

杨文蓉近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沉稳的色调和写意性的造型,呈现在世人面前,清新自然的艺术性,表达了一种浓郁的闽南风情。

西腊神话中无论是赫卡忒(Hecate),还是该亚(Gaea),虽然她们都是世界的缔造者之一,创造了人间也创造了地狱,创造了自然大地,也创造了海洋天空。无论多么美好多么传奇,终究她们都是神话中的人物,不过是人的虚构。而现实社会、现代生活中的人,才是体验了社会世间酸甜苦辣的真实人生。

虽然杨文蓉从小在乡村长大,广阔无垠的青山碧水、田园天空,养成了她自然扑实的天性。乡镇比城市相对闭塞,但那种对文化对艺术的喜爱却从没难倒过她,也从未有放弃追求,虽然读完了高中学习,她仍然通过社会学习机构进入了最初的美术绘画训练学习。

拓展了艺术视野后,她有了更高更多的选择,她来到了当时的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厦门。开始了她的一段颇为努力又辛苦的城市生活和艺术生涯。

她先是一边在台湾人开办的艺术公司里工作,因为聪颖勤劳、吃苦肯做并升任班组长,一边坚持在乌石埔油画村私人绘画机构里从事油画临摹和创作。

由于对油画艺术的痴迷热爱,最后舍弃了高工资待遇的公司工厂,专心致志地从事油画的临摹与创作,虽然艺术收入不如从前,但因为兴趣爱好仍然让她无所顾忌,勇敢面对生活挑战,走上从事油画艺术的道路。

她在厦门期间,对欧洲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绘画油画进行了大量又深入研究临摹,对古典主义和印象画派绘画风格与艺术特征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对她后面的油画创作和写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豫闽题词。

艺术创作规律证明,没有个性化风格和成熟的艺术语言驾驭能力,要形成一个出色的艺术、出色的画家似乎很难。

      能够打动人的艺术,一定是成熟稳重、艺术语言和艺术技法明了的内容。真正好的绘画作品,是艺术风格样式和艺术语言本身没有矛盾,并且一以贯之于他的艺术观念、艺术表现之中的。

      因此,对于画家来说,绘画语言的修炼火侯和成型,一定是要经历岁月沉淀,并且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也是判别其价值的重要标志。

      杨文蓉常常用“起步”二字来形容她在油画艺术上的收获和成长心得。这是她的谦逊,也是她的智慧。谁都知道,起步做的好,就会飞得更好、更快、更高!

      杨文蓉做为一个有思想的女性艺术家,其艺术品质和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真诚态度,是可以从她的作品中传递出来的。虽然大众鉴赏水平和欣赏能力层次多样、参差不齐,但艺术中人火眼金睛、洞察分明,是可以看出门道的。

      执着而勤奋,探索与追求,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也是杨文蓉的个性特征和她的艺术精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在这种努力奋斗和创造中才显得更加珍贵和有意义。

      绘画好与不好,是高是低,评价尺度掌握在别人手上;而画的开心,画的从容,画的幸福,这才是自己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杨文蓉更看重后者。

2019年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豫闽在绳武楼。

二、

      中国油画,如果从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介绍并带进中国算起,距今也只不过是400多年。比起西方在十五世纪之前就诞生油画相比,无证其在时间和历史上说都太过短促。

    中国油画,如果以世纪作为断代标界,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在近现代油画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从欧洲的古典主义、印象画派,再到苏联的现代写实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中国油画的今天,正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存在着从西方传统写实体系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体系的转变。而风景写生是这种转变的重要表现载体。

     广大画家不仅将风景画作为写实向写意体系转变的视觉灵感的重要来源,更主要是因为风景画本身就存在着千变万化的不可预料性,正好迎合画家选择和挖掘不尽的样式。

     西方油画的写实艺术观念和写真技巧影响了中国油画数百年。今天,中国油画人正企图将这种写实传统技法与中国文人画中的写意精神融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发展变化的新油画道路。已经有“新写意画派”、“新写意主义”等旗帜在助威呐喊。
    当然,目前大多数画家仍然是“两极兼故、两极吃香”,他们自由自在遨游于“写实和写意”之间,畅行于“具象和抽象”的无间道,兼施“两系”之长,且能善舞长䄂者。

    杨文蓉聪慧过人,从她的“调色板”再到她的油画作品,似乎可以看到她在“两系”之中畅游正欢。

中国书协会员、漳州市书协副主席李力题词:勤能补拙。

 透过杨文蓉手中的调色扳,让我们来看看她最近创作的三幅油画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她对油画创作研究的最新所得,也是颇有以貌盖面的味道。

她的油画写生《清境》作品,就有“写实、写意”交融的特点。她面对这大山实景,只用寥寥数笔勾勒大体山川村舍后,着色直接用了中国泼墨方法,调入稀薄的油彩,大把刷平铺在画面上,任油彩在画面上流淌、交融混合,产生油彩冷暖色的千变万化,山川农舍的“实”形物依稀可见,但色彩却“意”象纷呈,物色恍惚,色象空濛,使“清境”画面有了意境呈现。

她的《语堂清静》作品,也是写生作品,也是这种写意写实结合的成功尝试。当她面对眼前实景实物时,看到阳光穿透树木枝叶,光影婆娑,变化莫测。因此,大胆敷以色彩斑烂叠加,横竖交错,以色破形,以形状色,变化无穷。画面既有形体的严峻,又有色彩的抽象意象,使作品包容着物象“实和意”的形象表达,洋溢着“实相和意象”之美。

《榕荫》是2019年11月才完成的油画写生作品。闽南高大的榕树,盘根错节,苍苍莽莽,村舍点缀其中,形成了粗中有细的意趣美境。

杨文蓉用率真粗拙的线条表现出榕树那种奇拔峻峭之感,又通过色彩烘托出它的苍秀雄浑之趣。雄与秀、粗与细、坚与柔蓄含其中,以丰富多样的统一与整体气势宏观驾驭,画面中的“雄奇与峻秀”的张驰之美,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志趣旨意。

    写实又充满意象表达,是杨文蓉的油画作品特征。她既有“有形”的因素,又有“抽象”意象的亲近感,因而,使她的作品寓于笔触色彩积染中的“写意”特征在净化了形体的“写实”中显现了出来,提升了她的油画艺术品味与格调,也丰富了她的油画艺术审美情趣。

2019年与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房晋在绳武楼。

三、

2019年10月,杨文蓉将部分油画作品在平和县芦溪绳武楼做了一个观摩画展。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豫闽和武夷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陈铎等先生,在观看了杨文蓉这些油画作品后给予充分肯定,并纷纷题词祝贺勉励。

 这是对杨文蓉在油画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的鼓励,也是对她在油画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的褒奖。

杨文蓉的油画,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似乎也在考验她的耐心和她的毅力。她的油画作品似乎也是在印证着、表现着做为画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方式。

也是这二三年来,她的油画作品才渐渐走出画室,走向社会,参加各类画展和举办联展,始才撩开她的油画神秘面纱,也引起人们对她和她油画作品的关注,自然也引起不同的观感和评价。

虽然褒奖多于贬意,但似乎这些都不太影响她的情绪和她对艺术的追求与看法。她明白自身的长短之处,自省也自醒;她一如既往,静静的画她的画,静静地做她的事,其余的就让时间来证明。

综合杨文蓉的油画作品,可以冠之以“雄秀兼容”“写意兼用”为宜。

雄者,乃雄奇、雄厚、雄茂,亦有超迈、沉稳之意;秀者,清秀、秀润、灵秀。

这一类“雄秀兼有”的作品,大量散见于她在2019年的写生的众多作品,如《林语堂故居》、《海边》、《云水谣》、《植璧楼》等;这些作品给人以沉郁、雄厚、清新、华润之感,既有笔健恣纵、沉稳凝重,又有韵致秀润、扑茂柔嫩的美感,形成“雄与秀”二者互为依存、交替运用,灵巧相济、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而“雄秀”,也是闽南山水特征。杨文蓉做为闽南人,山川河流田野养育着、浸润着她,其艺术成长、艺术思想、创作灵感,无不深受闽南山水风情之影响;对她的艺术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作品风格影响自然也是十分重大的。   

    这些也都是潜在隐性的,也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杨文蓉却能做到情和理二轨变通并进,这就是她的不容易。

     看她的油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能强调理性驾驭画面,从构图布局、空间营造中透露出灵机灵动,从随意自然中透露出严谨细致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强调随心随机、随情随缘的特性,那种情感情绪的作用,在画面中隐约能看到和领悟到,这是她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做到的。


中国书协会员、厦门书协副主席朱子辉题词:守以静。

近年来,杨文蓉多次参加福建省相关机构部门举办的艺术家写生采风活动,深入闽南闽北山村、海岛去写生创作。她深知艺术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观察、体验,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和匠心独具。

她似乎尝到了一些甜头。通过不断的写生,可以检验自己的艺术想象和表现力,也可以去印证客观自然意象意境与材料、手法的设计运用。

所谓的匠心独运,除了艺术灵感、艺术情怀,也需要眼到手到,需要“物象的摄入和意匠移出”。从杨文蓉早期和现在的油画作品相比,可以明显地表现出,她的早期作品形象构图严谨,色素凝重,偏重灰暗色调,明显感觉到她受到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后来她从严谨的形式状态中,从凝重的色调中游离了出来,雄秀兼顾,色彩丰富而灵动洒脱,绘画风格有着古典主义又有印象画派的兼容,又融入一些装饰画风,这些艺术的面貌转变变得自然而又顺理成章,透露出她的艺术自信和乐观态度。


2019年与武夷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陈铎在周碧初艺术馆。

中国书协会员、漳州市书协副主席谢荣伟题词。

四、

没有文化底蕴深厚支撑,一个艺术家是不可能走多远的,至少不可能由一般画家到名家“鱼化龙”的转变。“文化无用论”成为一些浅见画家的遮羞布。许多中青年画家可谓在他拿手领域的绘画专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一旦跨行、跨专业,他的自身素养和文化薄弱与缺乏便凸显了出来。

传统文化,讲究通人通事之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浸透,企图以“抄写、借贷”走捷径者,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杨文蓉很注重文化艺术的追求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她多年来,不仅在油画艺术创作中收获颇丰,也在文学、诗歌、散文上硕果累累。

她的文学诗歌作品经常在“中华诗歌网”和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她的艺术创作精力和文学才情令许多人羡慕和钦佩,赢得了同行的赞赏。

文学是人学。文化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情。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中国文化人所走过的路程和积累下来的真知灼见,杨文蓉心领神会,并且身体力行。她的努力虽然看得见,但其潜力后劲和空间却有着无限量。

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友琨题词。

2019年与艺术爱好者一起交流。

 新世纪以来,绘画新技术、新媒介、新观念,己成为文化艺术的核心推动力,从而更加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种之间和学科之间与网络信息化思维的跨界融合与链接关系更加密切,都在根本上挑战着绘画艺术的固化模式。

冲破固化模式和封闭模式,己成为当下许多体制内画家的焦虑与无奈的新命题。而这些却让体制外的杨文蓉更加如鱼得水。画家们担心忧虑的专业固化和封闭模式对她不构成为问题。因为,一是她始终注重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提高,这会给她带来充足的能量。况且她的油画也正处在生长中;二是她自由自在的天性和自由职业的个性,让她的艺术天空变得更加广阔,任由她驰骋。

当今绘画界似乎在流行另一种“通病”,那就绘画的现代“同质化”。

随着网络信息化运用普及,国际间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便捷,网上就能同步看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美术馆和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信息,使得学习、临摹、借鉴更加便利,美术参考资料举手可得。因此,画家创作的美术作品大量的存在“艺术语言、表达方式”的同质化,这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绘画界的一种现象和弊端。

许多画家认识到这种弊端,都在主动或力争克服这种局面,寻求转变之法。杨文蓉似乎也敏锐地察觉这种弊端带来的艺术危害。

 她说:唯有写生,才可以改变当下的同质化和抄袭现象。画家唯有找到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才可以克服这种“路径依赖”和遵从范示的弊端。

她的艺术观点和认识都有着很特别的敏锐。这也得益于她经常从圈内跳出来,再往圈内去看待问题。她是一个自由人,没有所谓专业和画家身份的束缚,因此,也常常有着不同一般的见解,也使许多人难以做到和不太容易理解的。

她说:管他呢!艺术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才不会让它梱住我的双脚双手。我需要调色板,也需要读书,需要有更多时间去享受艺术、享受生活。

 都说,会画画的女人,灵魂深处都在发光!而有个性的灵魂则格外的动人、格外的闪亮 。

代价付过了,生活要快乐起来。杨文蓉手中的“调色板”色彩斑斓,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的艺术心灵、生活品味也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020年春节凡章于平和。

作吕欣赏:

《残墙新绿一》50x70厘米(2017年)


《残墙新绿二》50X70厘米(2017年)


《清境》50X70厘米(2019年)


《山寺》50X70厘米(2019年)


《闽南土楼》50X70厘米(2019年)


《草垛》50X70厘米(2020年)


《山路》50X70厘米(2020年)


《平安喜乐》50X60厘米(2021年)


《流浪者》50X70厘米(2021年)


《山里人家》50X70厘米(2021年)


《云水谣一》50X70厘米(2021年)


《小山村》60X100厘米(2021年)


《延安楼一》60X80厘米(2021年)


《延安楼二》50X70厘米(2021年)


《蔡家堡》50X70厘米(2021年)


《南山古城》50X70厘米(2021年)


《顶门楼》50X70厘米(2021年)


《回家的路》70X90厘米(2021)


《六成楼》50X70厘米(2021年)


《海边》50X70厘米(2019年)


《云水谣二》60X80厘米(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