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故园——蔡笃取与他的《古镇丹青》
2021-04-29 蔡笃取
蔡笃取油画:

历经波澜的静谧

文_林锦旺 林雅萍

要说职业画家蔡笃取的作品,“渔船”是不能不说的。这是因为,数量上,蔡笃取从事艺术创作到现在,半数以上的作品题材都是“渔船”;质量上,从2003年开始至今,蔡笃取先后13次入选国展,作品无一例外是“渔船”,目前所有获奖的作品也是“渔船”。

蔡笃取的“渔船”往往笼罩在多种气氛之中:晨曦初现的绯色海滩,沧桑夕照的火红淤泥,晴日蓝海的波光潋滟,细雨初晴的如邸海面……


蔡笃取《水心曦光》 50×60cm
蔡笃取笔下的“渔船”呈现出多种面目:退役的长条竹筏舟、漂浮海面的宽竹筏、鸿运当头的古雷舢板、前窄后宽的福船、鱼排之间驰骋的轻舟、在海风海浪中散开的船骨架……
然而,蔡笃取的“渔船”不变的是:它们泊在避风港里,呈现出一种“归航的静谧”;透过这种静谧,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们搏击风浪的曾经,而正因为穿越了重重波澜,历经繁华更显淡然;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有历经风雨漂泊,阅尽人间沧桑,才能真正体会“落叶归根”的自在。
对蔡笃取亦然。
包括渔船,还有门系列等等,他的作品总是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故园之情”。

渔船:最怕落寞淤泥中

出生于1967年的蔡笃取从职业高中毕业后,便走上了绘画道路,但是他的画船是直到2006年才开始的,年限不长却成为了毕生追求。
这样的转捩,源于蔡笃取与一艘“被废弃的渔船”的不解之缘。


2005年,泉州画院组织了一次采风,这样的采风每年都有几次,但对蔡笃取的艺术生涯而言,这次采风意义非凡。
采风地点是石狮市蚶江镇,与其他沿海地区不同的是,蚶江不仅有海洋、礁石、渔船等典型风物,在石湖村西北还有一个自明代伊始的古码头,现在叫做石湖港,港口里唤作“林鸾渡”所在的沿岸,有一座“再借亭”,该亭的亭名和碑记均出自明代大学士、书法家张瑞图之手。

就在这个地点的海滩上,蔡笃取的目光被一条停泊于落潮淤泥中的渔船摄住,驻足良久,忽然不忍离去,此后他回忆起来,“‘再借亭’边上的一叶扁舟”便植入了他的脑海,始终挥之不去。

此时,正好是秋日午后三四时,夕照未来,阳光不烈,石湖港的落潮未涨,宽阔的海滩上遍布黝黑糯软的海泥,倘若踩踏必双腿没尽,这一只木板船躺在海泥之中,它的身子比一般的渔船长一倍以上,宽度又比一般的渔船窄,因为四周沉寂,没有其他船只,使这条模样少见的渔船更加引人注目。

除了身形独特之外,蔡笃取发现,这条船的船板老旧,呈现破败之像,这显然是一艘退役的渔船,从它斑驳的木纹,还是不难看出它劈波斩浪的光辉岁月,是岁月成就了他,而今反被岁月抛弃,成为了“无主之船”。
蔡笃取心生感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整个身心都装着这条船,似乎隐约见到了令人唏嘘喟叹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画这条船,这条废弃渔船成就蔡笃取的第一幅渔船题材的作品,蔡笃取为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最怕落寞淤泥中》,只见在壮阔纵深的退潮海滩上,这一条渔船横亘了整张画布,它仍然不甘屈服于命运,挺立于泥泞之上,似乎从残缺破落之躯中我们仍然听到了生命的余音:被命运抛弃,但不能自我放弃!

2006年 蔡笃取《最怕落寞淤泥中》 50×150cm
入选“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 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该作品入选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金陵百家国展,蔡笃取因此成为当年唯一入展的泉州画家,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首次入选国展。

第一幅渔船,第一次入国展,蔡笃取却难以作罢,他仍然对那条弃船“耿耿于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在厦门举办的一次油画展,其中一幅色调彤红的作品让他灵光一闪;还是这条细长的渔船,但是要把背景换一换了。

于是,2007年,同样的渔船,同样的地点,它的背景得到了新的渲染,周围是火红的夕照层叠铺就,渔船通体笼罩在一片壮烈的气氛之中,借由这幅“老瓶装新酒”的作品《沧桑夕照》,“命运的残酷、不可抗衡”与“生命的悲壮、浩气长存”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衬。

凭借该画,蔡笃取斩获了艺术生涯的第一个最高奖,2007年,在两年一届的全国画展中获“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连续两年的入展和获奖,让蔡笃取取得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入场券”,从此进入国家级队列,大大增强了让蔡笃取在绘画道路上下求索的信心,坚定了他将“渔船”作为主要题材开垦耕耘的信念。


2007年 蔡笃取《勿忘当初》 75×100cm
获“第二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油画年)”优秀作品奖 中国美协主办

从2007年开始,北到福州马尾,东到宁德三都澳,南到漳州古雷半岛,蔡笃取几乎走遍了福建省内的沿海,寻找各种渔船进行写生,10年来,他创作了将近30幅的渔船作品,其中有13幅之多的高比例入选国展,由此,“渔船”几乎成为了“蔡笃取油画”的名片。

尽管如此,他至今仍然忘不了石狮蚶江的那艘废船,在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间,他曾经不下5次重回那艘船搁浅的海滩,只为了看看它变成了什么模样,甚至他还想过,用绳索、货车等工具,将这条破败不堪的渔船拉回家,重新修整,涂上大漆,永久保存,无奈这条船破损实在太大,倘若一动,大有可能“粉身碎骨”,于是就此作罢。

2010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去蚶江,也许那艘船已经剩下了骨架,也许被周边的渔民当做了柴火烧掉了,但是对蔡笃取而言,在他内心的港湾中,永远停泊着一艘不肯向命运屈服的船,尽管每个人的最终命运都无法战胜和逾越……

故园:瓜熟蒂落的守候

在蔡笃取心中,渔船是挥之不去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是蔡笃取对故园的眷恋之情的折射。

渔船在蔡笃取笔下,总是停泊在港湾之中,它们并没有四处漂泊,也没有呈现惊涛骇浪的一面,而是静静地安放着,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落叶归根“的静谧,这也是蔡笃取在油画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表达。

无论是那位白发苍苍、皱纹纵横的老奶奶倚在古厝门前,对满脸稚气、浑身活脱的孙女的事无巨细、苦口婆心的殷殷期望,在奶奶的眼里,孙女未来将离开自己,走向社会,但是她永远心念孙女,身在故土,永远守候着远方的她。

蔡笃取《期盼》 78×103cm
出版于《古镇丹青·蔡笃取安海题材油画集》

无论是那座同样翘角飞檐的龙岩民居之前的那个瓜藤,高高的藤蔓上垂挂着累累瓜果,瓜熟了但是蒂未落,也许从老宅的屋顶伸手便能够得着,这是蔡笃取童年时期的景象吧。

无论是悬挂在门帘上的火红鞭炮,还是儿时都在使用的老式抽水机,纵使是早期偏爱创作的“门系列”:那斑驳碎落的纸门神所在的木板门、那咿呀脆响的竹门铁门等等,都是蔡笃取难以释怀的故乡情结。

身在故乡守望故乡,表现自己耳熟能详、内心热爱的事物,在故园老去,瓜熟蒂落,这就是蔡笃取所追求的艺术生命,经过一番风雨漂泊,历经人世沧桑,它安然而恬静,犹如那些躺在蔡笃取油画里击破风浪驶入避风港的渔船。

蔡笃取《安平古渡》 60×100cm
出版于《古镇丹青·蔡笃取安海题材油画集》

这在他正在创作的最新作品《安平古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高耸入云的白塔,横跨水头安海两地的安平古桥,低低飞翔的海鸥,徐徐退潮的海水,共同环绕着刚刚归航的帆樯林立的渔船矩阵,后者正在等待着新一天的征途。

蔡笃取的艺术理想里一直有一幅亟待完成的渔船大作:成千上万艘渔船停泊在港湾之中,它们有来自宁德的福船、古雷的舢板、泉州的宋代古船、福州的竹筏等等,它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这将是他之前10年渔船创作的总结,将印证着他从北到南的足迹,最后它们统统归入刚刚始发的港口,这个港口,也许正是年迈的奶奶送走即将远航他乡的孙女的那个故乡的港湾。

古镇丹青——蔡笃取安海题材油画展

展 览 时 间

2017年5月30日-6月5日

展 览 地 点

安海镇安平桥景区客服中心


蔡笃取,1967年生,福建晋江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
1981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1986年就读于福州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研究生班,专攻油画。


《古镇丹青》是蔡笃取以家乡福建安海的风土、风物、风情为主题创作的油画作品集。画集分为“古港雄风”、“鸿江毓秀”、“海峡乡愁”、“热土美韵”四个部分,值此端午佳节之际,蔡老师把它画集里的作品,立体呈现于安平桥景区游客中心,既是唤起广大老安海的回忆,也是对安海美好时代的一次内心表达。

 古港雄风·选 
桥上人家 80×60cm

郑成功少年读书处——星塔 40×50cm

将军魂 100×100cm

静沐天风 80×180cm

天竺钟梵 60×50cm

蟠龙护侍 66×50cm

石井书香 50×60cm

故乡远眺 80×70cm

 鸿江毓秀·选 

弘一大师安海缘 130×90cm

开路先锋 40×60cm

古巷幽深 60×50cm

黄护黄逸纪念堂 50×60cm

寻访澄渟院 50×40cm

三里街风情 60×60cm

黉舍鳞排 20×62cm

 海 峡 乡 愁 · 选 

心灯 50×40cm

安海唆啰嗹 100×100cm

水上捉鸭 60×100cm

中秋风情烧塔仔 40×60cm

琵琶艺师 50×40cm

画灯 60×50cm

安海土笋冻 30×27cm


 热 土 美 韵 · 选 

燕尾飞檐 60×80cm

石敢当 35×30cm

霁云殿风狮爷 40×30cm

雕梁画栋 48×88cm

美哉!安平桥 50×70cm

故乡印象 50×70cm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568